马戛尔尼进自来火鸟枪,十八世纪,英国制造,长159厘米,枪管口径2厘米。

枪通体金碧辉煌,枪管铁质,嵌在木槽内,下为木托,枪管下部附通条一根。枪管和木托上均鋄金西洋花蔓草纹,并浮雕各种兵器纹饰,如盾、枪、刀、炮、剑、斧、号等。扳机上嵌一木质军人半身像,其帽钉、腰带、扣袢均饰金。

枪管正中处鋄一行英文:“H.W.MORTIM囗囗.LONDON.MAKER.TOHIS.MAJESTY”,注明了制造者、制造地点,并献给皇帝陛下。枪栓上系羊皮签,上书:“五十八年八月进自来火鸟枪一杆”,字迹虽已模糊,但仍能看清签条上有满、汉、蒙、藏四种文字。这支枪是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使者马戛尔尼率团来华时进献给乾隆皇帝的礼物。马戛尔尼(GeorgeLordMacartney),祖籍苏格兰,1737年出生于北爱尔兰。他在伦敦学习过法律,在柏林神学院获硕士学位,精通法语、拉丁语和意大利语。20岁时,他开始参加风靡一时的欧洲大陆旅行,为其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7岁时被封为勋爵,并作为特使被派往俄国签订了为期20年的对英国极为有利的商务条约,因而得到著名外交家的称誉。

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9月,马戛尔尼使团带着乔治三世致乾隆皇帝的国书以及天文地理仪器、乐器、钟表、图册、毡毯、车辆、武器、船只模型等价值13,000余英镑的礼物从英国朴茨茅斯港启航,于次年7月驶进天津大沽,随即到达北京。9月,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万树园接见了英国使团并赠送了礼物,又派大臣陪同使团游览避暑山庄。之后,使团返回北京。

马戛尔尼并未忘却自己的真正使命,回京后即向清政府提出了一系列要求。1793年10月,马戛尔尼使团离开北京,沿运河南下至杭州,再从杭州西行,经江西南至广州。1794年1月,马戛尔尼使团从广州乘船回国,同年9月到达伦敦。

马戛尔尼使华的主要目的虽然未能达到,但他们通过实地观察、同清朝官员谈话等途径获得了大量情报,内容涉及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地理、军事以及科技等方面,撰写了多种有关中国见闻的书籍和文章,为英国的下一步行动提供了有用的资料。自来火鸟枪在射击时由火石碰撞自燃引着火药,比当时的火绳枪先进。枪的部件之一,当火药填充枪管后用通条夯实。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题画标签,贴于包首靠近天杆处,用以题记书画家姓名、书画名称以及书画的年代等。其材料一般采用仿古色洒金宣或自染仿古宣,签条一般长度为由天杆边到上数第二个铜鼻处,宽度为长度的十分之一左右,也可按惊燕的宽度为准。将配好的签条贴在包首的上首,沿天杆离边约0.2cm处粘实。


文章标签: 英国 使团

猜你喜欢

剑锷Tsuba
双剑与刀鞘
剑锷Tsuba
剑锷Tsuba
剑锷Tsuba
高级官员的礼仪装甲
双剑与刀鞘
剑锷Tsuba
剑锷Tsuba
剑锷Tsuba
盔甲
带剑鞘和腰带钩的剑
剑锷Tsuba
剑锷Tsuba
剑锷Tsuba
装甲腰带
与剑鞘的剑
剑锷Tsuba
0.31388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