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子锦金叶盔甲,清康熙,上衣长75厘米,下裳长74厘米。盔高33厘米,直径22厘米。清宫旧藏。

甲为上衣下裳式,明黄缎人字纹织金锁子锦面,月白里,石青缎缘,中敷棉,外布金钉。甲有上衣下裳,裳分左右,左右护肩,左右袖,左右护腋,共9件。

盔为牛皮制成,髹黑漆,漆面饰金缨络、金狮头并梵文。缨管下部为镂空金累丝盘龙凸鼓形圆盘,管上接升龙二条,顶上嵌一颗大东珠,缨管四周垂貂皮盔缨。盔饰镂空金累丝云龙纹,镶嵌红、蓝宝石,碧玺,绿松石,青金石等。盔前后梁镂饰二条金龙,帽沿处梁上各镌三条金龙,镶嵌珍珠数十枚,每三枚一组。盔搭护耳、护颈,黄锦绣金龙云纹,錾布金钉,石青缎缘。

上衣下裳的金叶均排为五道,左右袖上下排金叶各一道,穿时各部分由金钮扣联缀成一整体。上衣前胸部悬一圆形护心镜。即人字纹锦。亦称库金,是清代宫廷御用品,因织成后要交清宫内务府存放于缎库而得名。纹饰多为金线织出的显花,但有时也使用银线。不论织金、织银,同属一类品种。织金有织金锦和织金缎之分。中国古代织物颜色名。不同时期深浅略有不同,基本介于淡蓝与中蓝之间。

亦称“梵字”、“梵书”,印度古文字。相传为大梵天王所造,书体右行,为古今印度文字之本源。其南北发展各异,行于北者多方形,行于南者多圆形。

镂空是瓷器的装饰技法之一,也被称作“镂花”或“透雕”。它是将器物胎体上的纹样镂通,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又名“花作”或“花纹”,为金属工艺中最精巧者。它是将金银拉成丝,然后将其编成辫股或各种网状组织,再焊接于器物之上,谓之累丝。立体的累丝作品制作最难,须事先经“堆灰”的手续。所谓“堆灰”,即把炭研成细末,用白芨草泡制的粘液调和作为塑料,塑成人物或走兽等所要制作的物象,然后再在上面进行累丝,用焊药焊连,之后置于火中把里面的炭模烧毁,即成立体中空剔透玲珑的精美艺术品。一种中国古代传统图案。在古建筑彩画中多见,常绘于小找头、盒子、柱头、天花、短小木构件的方心等部位。常见的升龙的造型特点是,龙头在上,尾在下,头为侧面,朝向宝珠,四肢两上两下、两左两右,其中一只爪抓住或者抓向宝珠。清朝的冠服制度中特别讲究用东珠。东珠是珍珠的一种,古人依产地的不同把珍珠划分为南北两大系,而清朝则把产生于东北地区的北珠称为“东珠”。东珠是湖珠,色白而透明度较差,但因它产量极少,所以成为贵重之物。清朝的冠服制度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佩戴东珠朝珠,帽顶等所嵌东珠的数量也按亲王,郡王,贝勒等级有严格的限制。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

宝石名。据传源于波斯语“披及札基”的谐音,所以古时又称披耶西、碧霞玺、碧霞玭、碧霞希及碧洗等,即今日的“电气石”宝石。古籍记载碧玺产于缅甸,现我国新疆、内蒙古等地的伟晶岩中均产有各色碧玺,其中以新疆阿勒泰所产碧玺最为著名。

文章标签: 上衣

猜你喜欢

嵌珠锦囊鱼式烘药器
鲨鱼皮嵌珠石柄铜边鞘神锋剑
Scabbard Slide,Zhi
玉嵌料石花柄金桃皮鞘切玉腰刀
清铁仪刀
鲨鱼皮柄皮鞘剑
康熙明黄缎绣平金龙云纹大阅甲
乾隆帝御用盔
顺治帝锁子锦盔甲
玉嵌料石花柄金桃皮鞘转电腰刀
清关天培款铜筒六节望远镜
镶鱼皮嵌石把铜边鞘神锋剑
蓝色缎铜钉顺治帝御用棉甲
八旗盔甲
乾隆天字三号“孔纯”刀
彝族彩绘漆皮甲
石青色缎绣彩云蓝龙绵甲
遏必隆腰刀
0.15344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