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仙山楼阁图轴,明,纵247厘米,横60厘米。图在本色地上彩缂崇山、翔鹤、楼阁、人物、竹石、小草和碧波等纹样。采用平缂、构缂、搭缂、长短戗等技法缂织,配色适宜,缂织精细。图中山石的表现深受大青绿山水绘画的影响,勾勒无皴,以石青、石绿敷彩,其色彩厚重,格调富丽。画面又有云雾缭绕、祥鹤飞舞,仿若仙境。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其历史悠久,起源不晚于公元7世纪,流行于隋唐,繁盛于宋代。其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用平戗、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音刻)、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织物表面只显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刻色等。

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北宋时以定州的缂丝最为有名,南宋时以淞江朱克柔的缂丝最负盛誉。明清时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依照图案色彩的变化要求,顺经纬之理进行平纹交织。

缂丝技法之一,又称构(勾)边。在纹样的边缘部位,以区别于主体纹样色彩的另一种色线缂出明显的边界或轮廓线,具有分别色彩层次和划分纹样之间界线的作用。缂丝技法术语之一,亦称“搭梭”。当缂织两种不同颜色的花纹边缘时,因两色不能互相连接而形成裂缝,故在每隔一定距离处,使两边的色纬相互搭绕对方色区的一根经线,以避免竖向裂缝过长而形成裂口,此种缂织技法称搭缂。缂丝戗色技法之一。即在花纹由深至浅的晕色中,利用缂丝线条伸展的长短变化,使深色纬与浅色纬相互交插,从而得到自然晕色的效果,至今仍延用。山水画的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主色的山水画。其特点是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存世最早的作品是传为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卷(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唐代的李思训、李昭道,宋代的赵伯驹、赵伯骕等画家均以青绿山水画而名闻于世。

文章标签: 缂丝 色彩 技法 纹样 花纹

猜你喜欢

佛经封面_Sutra Cover 157334
佛经封面_Sutra Cover 157316
佛经封面_Sutra Cover 157608
佛经封面_Sutra Cover 157660
佛经封面_Sutra Cover 157351
佛经封面_Sutra Cover 157631
佛经封面_Sutra Cover 157649
佛经封面_Sutra Cover 157632
佛经封面_Sutra Cover 157335
佛经封面_Sutra Cover 157330
佛经封面_Sutra Cover 157618
佛经封面_Sutra Cover 157597
佛经封面_Sutra Cover 157344
顾绣东山图卷
佛经封面_Sutra Cover 157643
佛经封面_Sutra Cover 157624
佛经封面_Sutra Cover 157650
佛经封面_Sutra Cover 157612
0.16845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