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米画山水图》,明崇祯,纵33.4厘米,宽24.5厘米。此图为《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之第五幅,系摹临米画在白色绫地上绣绘而成。绣品通幅浓墨染绘,远处峰峦起伏,山间有数抹淡染的云烟,层林笼罩在烟霭之中。画面表现出“夜雨欲霁,晓烟既泮”的景色,渲染出江南山川水气蒸郁、烟岚弥漫的湿润和流动感。江中帆船点点,戴笠披簑的渔翁于船头若隐若现。近处汀洲草木晰然,生机蓬勃。在画面构图上,远虚近实,详略有致,远处山峰的尖峭与近处汀洲的平长相得益彰,以空间的平衡获得了视觉的美感。尤其是江中片帆的置设,颇有画龙点睛之效,风帆的满鼓与张扬显示出刚劲的生命力,在一片淡云柔水、幽淡闲逸的氛围中分外醒目,这或许正是作者心境的体现。绣品完全以浓淡不同的墨色表现,不施其他任何色彩。多为大块面点染描绘,绣工运用较少,套针、抢针和松针等仅少许运用,一改顾绣针法细密、色线丰富之特色,但这也正是韩希孟根据原画内容和技法的特点而做的灵活调整,从而将墨色苍秀、格调俊逸的山水水墨韵味挥洒得淋漓尽致,极其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内蕴。对页为董其昌题诗:“南宫颠笔,夜来神针。丝墨合影,山远云深。泊然幽赏,谁入其林。徘徊延佇,闻有啸音。”韩希孟,名媛,武陵(湖南)人,顾名世孙顾寿潜之妻,明末著名的刺绣家。她擅长刺绣,工画花卉,却不以临摹形似为满足,而以追求“画绣”的神韵为目标,因此所绣人物、山水、花鸟均能达到静中寓动、神韵逼真的境界,备受世人欣赏,世称“韩媛绣”。

中国画技法之一,属辅助性用笔,为突出形象之用。“渲”是在皴擦处略敷水墨或色彩,“染”是用大面积的湿笔在形象的外围着色或着墨,烘托画面形象。

山川指山岳、河流和平野。方志类书中常将“山川”列为一目,用以记载某一地区的形胜,诸如:山脉、河流、湖泊、池沼、津梁,以及与山川有关的森林、矿藏、名胜、景观等。苏绣主要针法之一。始于唐代,盛于宋代,至明清时期更为发展,流传很广。根据纹样表现效果,可分平套、集套、散套等。

一,平套针法。根据纹样分皮绣制:第一皮出边,外缘齐整;第二皮称“套”,用一针隔一针的稀针嵌入第一皮线条的中间,要罩过第一皮的十分之八;第三皮与第二皮线条长短相同,每针嵌入第二皮线条的中间,并要与第一皮线条的尾端衔接。各皮依此类推,绣到纹样边尽处。针脚要齐整,丝丝相夹,使镶色和顺,绣面平服。

二,集套针法。大致与平套相同,由于集套用于绣圆形纹样,绣时第一皮出边要外缘齐整,向内长短参差,外缘排针略稀而内较密,每一针都要对着圆心,最后一皮的针迹集中于圆心,近圆心处要藏针,越近圆心藏针越多,直到绣满为止。

三,散套针法。是苏绣欣赏品中最常用的针法,亦是运用最广泛的针法之一。其主要特点是第一皮出边外缘整齐,排针密,内则长短参差。

传统刺绣针法之一,又称“戗针”。按纹样形状分层刺绣,其针法有三类:从纹样外缘向内刺绣称“正抢”,从内向外并将绣线扣压成弧形者称“反抢”,绣一层空白一层称“迭抢”。抢针主要用于表现物象色彩的深浅变化,具有晕色效果,纹样层次分明,装饰性强。刺绣技法之一。采用直细绒线条绣,绣时先从外向内起针绣,在中心落针,按顺序绣成圆形,绣线要参差错落,似风车形。起源于明代松江(今上海)人顾名世之家,故名。顾名世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官至尚宝司丞,晚年曾在上海九亩地筑园,筑园时得一石,有赵文敏手篆“露香池”三字,故园名“露香园”,顾家刺绣称“露香园顾绣”、“顾氏露香园绣”,或简称“露香园绣”、“顾绣”。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清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宫名。《史记·吕不韦列传》:“秦王乃迎太后于雍,归复咸阳。”《史记集解》:“徐广曰:入南宫。”《史记·高祖本纪》:“高祖置酒洛阳南宫。”《史记正义》云:“秦时已有南、北宫。”

文章标签: 针法 书画 山川 技法 外缘 效果 画面 色彩 史记

猜你喜欢

莲溪鱼隐图
山水物件花卉册13开
便面畫選集12张 花巖游騎圖
仿宋元人缩本画跋册14开86
山水图轴
人物故事图
五相观音图
仿古山水册6张 山水图
山水诗册
渔笛图
辋川十景图
老迟像
山水立轴
扇面集4张花卉扇面
游船图
林和靖诗意
射杨图
王羲之像
0.14833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