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芦雁图轴,清康熙,纵104厘米,横45厘米。图于本色地上彩缂芦雁、坡陀和小草等纹样。画面基本以绿色、棕色、湖色、香色、墨绿等稳重的色丝搭配,构图简洁,造型写实。作品采用平缂、缂鳞、构缂和搭缂等技法缂织,作者娴熟地处理线条的弯转变化,将被风吹拂下的芦苇的飘动和叶子翻折下的明暗变化生动地表现出来,颇富天然之趣。两只芦雁神态安详,怡然自得。画面动静结合,充满和谐自然的逸趣。图下钤“皇六子和硕恭亲王”收藏印。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其历史悠久,起源不晚于公元7世纪,流行于隋唐,繁盛于宋代。其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用平戗、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音刻)、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织物表面只显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刻色等。

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北宋时以定州的缂丝最为有名,南宋时以淞江朱克柔的缂丝最负盛誉。明清时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依照图案色彩的变化要求,顺经纬之理进行平纹交织。

缂丝技法之一,又称构(勾)边。在纹样的边缘部位,以区别于主体纹样色彩的另一种色线缂出明显的边界或轮廓线,具有分别色彩层次和划分纹样之间界线的作用。缂丝技法术语之一,亦称“搭梭”。当缂织两种不同颜色的花纹边缘时,因两色不能互相连接而形成裂缝,故在每隔一定距离处,使两边的色纬相互搭绕对方色区的一根经线,以避免竖向裂缝过长而形成裂口,此种缂织技法称搭缂。满语,意为“角、棱角、四面八方之角落”。清代亲王、贝勒爵位封号前冠以“和硕”二字有统辖一方之意。“和硕公主”是清代妃嫔所生之女,“和硕格格”是亲王嫡出之女。爵位名。其名始于南朝末期。隋代以皇帝的伯叔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唐代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宋明各代一般因袭不改。清代宗室封爵的第一级称为和硕亲王,主要用以封皇子,蒙古贵族亦有封亲王者。

文章标签: 缂丝 技法 色彩 纹样 经线 花纹

猜你喜欢

月嫦娥扇面
青山卞居轴
山水图
三希堂记意图
山水圖纸本
观音
西亭春艳图
鹦鹉戏蝶图
仿董源笔意图
荷花图
山水楼阁图册
山水册页
晴沙集影图
山水册11开
白海青
拟古山水册
元机诗意图
人物山水立轴
0.10653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