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吹箫庆曲图轴,清康熙,纵187厘米,横47厘米。此图画面下方为云水中的朱栏瑶台与山石绿树,上方天空中,箫史骑凤持箫,秦弄玉跨凰揖手,二人与舒翼旋舞之凤凰翩然而至。远处峰岫卓尔峭拔,壁立千仞,直插云霄。构图疏朗爽阔。针法以套针为主,兼施斜缠针、接针、钉针、滚针和施毛针等,在山石、瑶台等处用石绿、石青、淡墨、赭黄等颜料平涂点染。人物和凤凰的绣制以色线丰富和用针多变而尤显精细,衣裙的细纹、翎毛的纤毫均清晰可见,十分逼真。画幅上方墨书题诗:“台上吹箫秦弄玉,云边度曲许飞琼。”诗前绣“松圆阁”印一方。诗末墨书署款“顾其言”,绣朱印“顾其言印”一方。传说春秋时,五霸之一秦穆公为爱女秦弄玉招亲,箫史表演箫艺绝技,乃见远方有凤凰率百鸟飞至,盘旋飞舞,鸣叫应和,众皆称奇。此幅即依此题材绣成。苏绣主要针法之一。始于唐代,盛于宋代,至明清时期更为发展,流传很广。根据纹样表现效果,可分平套、集套、散套等。

一,平套针法。根据纹样分皮绣制:第一皮出边,外缘齐整;第二皮称“套”,用一针隔一针的稀针嵌入第一皮线条的中间,要罩过第一皮的十分之八;第三皮与第二皮线条长短相同,每针嵌入第二皮线条的中间,并要与第一皮线条的尾端衔接。各皮依此类推,绣到纹样边尽处。针脚要齐整,丝丝相夹,使镶色和顺,绣面平服。

二,集套针法。大致与平套相同,由于集套用于绣圆形纹样,绣时第一皮出边要外缘齐整,向内长短参差,外缘排针略稀而内较密,每一针都要对着圆心,最后一皮的针迹集中于圆心,近圆心处要藏针,越近圆心藏针越多,直到绣满为止。

三,散套针法。是苏绣欣赏品中最常用的针法,亦是运用最广泛的针法之一。其主要特点是第一皮出边外缘整齐,排针密,内则长短参差。

中国刺绣基本针法之一。绣纹样时,线条排列呈现出斜向,线条均匀齐整,不能重迭,不能露底,每针拉线轻重要一致,称斜缠针。此种针法宜绣单色的形体,不适用于深浅不同的色调。是直绣的一种,以短线条缠绕着形体绣作,线条方向一致,线条匀密,边口整齐。此绣法用于小型的花叶干,宜作单色形体。中国传统刺绣基本技法之一。接针用于条纹绣,后针衔接前一针末尾,连结成条形。适用于绣文字、孔雀羽毛、鸳鸯及鸭子的头部羽毛等,可作为缠针补充针法。

将绣成的线条钉牢加固的一种针法。其针法简单,即将绣好的长绒丝线条一针钉紧,以使线条整齐。滚针绣是两线紧『0525』,连成条纹,线条长短一律,但转折处针脚要略短,以便转折自如。第二针在第一针的中间处落针,将针迹藏在第一针之下,第三针在第二针的中间处,即紧接第一针的末端落针,依此类推。许飞琼是传说中伴侍西王母身边的仙姬,擅鼓“震灵之簧”。《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整理而成,以鲁国事为主,兼涉列国。《春秋》所述的历史时间跨度为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其文字简单,长不过40多字,短的只有一个字,故后来许多人为之作注,汉代以前主要有《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宋代胡安国的《春秋传》在明清两代影响也很大,成为明及清乾隆以前士子必读之书。

文章标签: 针法 春秋 线条 秦弄玉

猜你喜欢

青山卞居轴
双猫窥鱼图
月嫦娥扇面
仿董源笔意图
寿字
元机诗意图
山水图卷
花鸟
牡丹
山水
山水册12开
无量寿佛图
柳禽图
自画像
设色鸲鹆双栖图
高枝好鸟图
山水
鸡鸣图
0.12978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