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绣金刚经塔轴,清乾隆,长213厘米,宽69厘米。此轴在八枚缎地上刺绣金刚经塔。塔共7层,从下至上以赤圆金线作边框,将金刚经曲折回转地绣于框内。最下层绣须菩提向坐在莲花座上的释迦牟尼提问的情境,释迦牟尼结迦趺坐,左手扶膝,右手施说法印,经文即从释迦牟尼头上方开始,按回纹从右向左刺绣。塔中间第四层绣一小塔,其它6层均绣释迦牟尼的不同说法相。此图轴形式新颖,绣法独特,用蓝色丝线将金刚经文绣在回文框内,字用滚针、斜缠针、套针等针法绣成。人物绣工亦细致,用了套针、网绣、施毛针、斜缠针和滚针等。金刚塔则用金线、赤圆金线和银线以平金针法绣成,因为塔之轮廓皆用金,经塔金光奕奕,呈现出一派庄严神秘的气氛。此轴属现存顾绣作品中别致而罕见的佛教题材绣品。起源于明代松江(今上海)人顾名世之家,故名。顾名世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官至尚宝司丞,晚年曾在上海九亩地筑园,筑园时得一石,有赵文敏手篆“露香池”三字,故园名“露香园”,顾家刺绣称“露香园顾绣”、“顾氏露香园绣”,或简称“露香园绣”、“顾绣”。

又称捻金线,是将金箔切成细丝后,以丝线为芯捻制而成,线身为圆形,故称圆金线。

梵文Bodhi的音译,意译为“觉”、“智”,是指对佛教真理的觉悟,但在具体理解上也有不同,或以觉知“无相”之般若智慧为菩提;或以先天具有的“佛性”为菩提。泛言之,凡是断绝人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为菩提。佛教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信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相传其为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生活在约公元前565至前485年间。他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决心为世人找到解脱方法,于是舍弃继承王位的太子之位,出家修行,最终觉悟,创立了佛教。

说法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与说教、说经、演说、劝化、唱导等同义。家具上常用的纹饰之一,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寓意吉利深长,苏州民间称之为“富贵不断头”。在家具上,回纹主要作为边饰,用于边框、牙条、足端或束腰等处。家具上大量采用回纹见于清代。回文指沿逆时针方向排列的印文。

滚针绣是两线紧『0525』,连成条纹,线条长短一律,但转折处针脚要略短,以便转折自如。第二针在第一针的中间处落针,将针迹藏在第一针之下,第三针在第二针的中间处,即紧接第一针的末端落针,依此类推。中国刺绣基本针法之一。绣纹样时,线条排列呈现出斜向,线条均匀齐整,不能重迭,不能露底,每针拉线轻重要一致,称斜缠针。此种针法宜绣单色的形体,不适用于深浅不同的色调。是直绣的一种,以短线条缠绕着形体绣作,线条方向一致,线条匀密,边口整齐。此绣法用于小型的花叶干,宜作单色形体。苏绣主要针法之一。始于唐代,盛于宋代,至明清时期更为发展,流传很广。根据纹样表现效果,可分平套、集套、散套等。

一,平套针法。根据纹样分皮绣制:第一皮出边,外缘齐整;第二皮称“套”,用一针隔一针的稀针嵌入第一皮线条的中间,要罩过第一皮的十分之八;第三皮与第二皮线条长短相同,每针嵌入第二皮线条的中间,并要与第一皮线条的尾端衔接。各皮依此类推,绣到纹样边尽处。针脚要齐整,丝丝相夹,使镶色和顺,绣面平服。

二,集套针法。大致与平套相同,由于集套用于绣圆形纹样,绣时第一皮出边要外缘齐整,向内长短参差,外缘排针略稀而内较密,每一针都要对着圆心,最后一皮的针迹集中于圆心,近圆心处要藏针,越近圆心藏针越多,直到绣满为止。

三,散套针法。是苏绣欣赏品中最常用的针法,亦是运用最广泛的针法之一。其主要特点是第一皮出边外缘整齐,排针密,内则长短参差。

刺绣针法之一。先在绣地上用线拉好菱形方格,然后按照方格用绣线进行挑绣。其绣法一般采用横、直、斜三种缠针方法挑绣。用金线在绣面上盘出图案的一种针法。其绣法是用金线、丝线两种线沿纹样外缘逐步向内铺扎而成,金线为铺线,丝线为钉线,行与行之间钉线相互间隔,形成桂花形,直到绣满纹样为止。此种针法在明清时期为京绣、苏绣所常用。

文章标签: 针法 金线 佛教 线条 释迦牟尼

猜你喜欢

高枝好鸟图
着色山水
三希堂记意图
青山卞居轴
观音图
山水册12开
山水册页
人物山水立轴
富贵清高图
断桥残雪图
柏下仙鹿图轴
月曼清游图册
花鸟立轴
乾隆皇帝洗象图
捧梅图纸本
山水书法册
梅花牡丹图卷
阿弥陀佛
0.1216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