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乾隆御制诗鹭立芦汀图轴,清乾隆,纵40厘米,横67厘米。清宫旧藏。

米色地上缂织芦花白鹭,右上方以黑线缂织高宗隶书御制诗一首:

采采亚汀洲,为花岂自由。

群摇令夕雨,不异去年秋。

藏鹭恋青叶,凌波颤白头。

吟看惊隙影,荣落宜淹留。

诗末织圆、方朱印“乾”、“隆”各一方。此图轴的特点在于先缂织出物象形状,其上再着笔渲染,如白鹭即先以白丝线织其形态,而后用墨笔画羽毛,地上的小草则全以笔描画,这种织与画的结合,可以画笔来描绘细小而不易缂织之处,弥补了织的不足。

此作品织与画搭配得当,缂工上乘,以平缂、构缂、环缂、子母经为主。画面上还钤有阳文朱印“乾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石渠定鉴”、“三希堂精鉴玺”、“无逸斋精鉴玺”、“乾清宫鉴藏宝”、“宣统鉴赏”和“乾隆鉴赏”、“宜子孙”、“宝笈重编”阴文印章。《石渠宝笈续编》著录。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其历史悠久,起源不晚于公元7世纪,流行于隋唐,繁盛于宋代。其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用平戗、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音刻)、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织物表面只显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刻色等。

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北宋时以定州的缂丝最为有名,南宋时以淞江朱克柔的缂丝最负盛誉。明清时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中国画技法之一,属辅助性用笔,为突出形象之用。“渲”是在皴擦处略敷水墨或色彩,“染”是用大面积的湿笔在形象的外围着色或着墨,烘托画面形象。

依照图案色彩的变化要求,顺经纬之理进行平纹交织。

缂丝技法之一,又称构(勾)边。在纹样的边缘部位,以区别于主体纹样色彩的另一种色线缂出明显的边界或轮廓线,具有分别色彩层次和划分纹样之间界线的作用。将丝线沿着花形、叶脉的走向进行环绕编织,以构成图案的轮廓、脉络。

子母经,亦是缂织技法之一。此种缂织技法,是在经线上适当的部位拴

上一根细丝(称子径)然后在两根经线上织纬线,此种缂识方法用识印章、

文字时遇到垂直线时采用。

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凸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红色,因而又称为朱文。

中国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由乾隆皇帝命令大臣编纂,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二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册;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书中收录的均为清朝宫廷所藏之书画作品。

西汉高祖四年(前200年),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区柯家寨村西)建造国家藏书机构,以收藏入关所得秦之律令、图籍。其下砌石为渠以导水,如同宫外之御沟,因称“石渠阁”。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诏太子太傅萧望之,诸儒韦玄成、施雠、梁丘临、戴圣、刘向等于阁内讲五经异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时藏秘书于此。此后,“石渠”便成为皇家秘储的泛称。清高宗内府所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称为希世之珍,并藏在养心殿“温室”,颜曰“三希堂”。
清乾隆内府曾收藏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晋人真迹,高宗弘历视之为稀世珍宝,作汇集定名“三希”,藏于养心殿西暖阁“温室”,颜曰“三希堂”。

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凹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白色,因而又称为白文。

记录清内府收藏的绘画、书法之著录书。清王杰、董诰、金士松、沈初、彭元瑞、阮元等奉敕纂辑。续编八十八卷,目录三卷。清内府所贮书画自乾隆十年(1745年)十月完成《石渠宝笈》初编,迄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已历40余年,其间收藏更趋宏富。为宝典藏,以免舛伪错失,乾隆帝敕谕王杰等人重加荟辑。是书于乾隆五十六年始辑,迄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成书。体例依初编以书画作品的贮存处所(如乾清宫、养心殿、三希堂、重华宫、御书房等)分辑,以备点查。其叙述书画按照书册、画册、书画合册、书卷、画卷、书画合卷、书轴、画轴、书画合轴九类区分。文字分划段落,标界朱栏,以清眉目。书首列有总目,以便查稽。

文章标签: 乾隆

猜你喜欢

富贵双全图
山水册页
青山卞居轴
长林逍遥图
花鸟草虫八开
山水
土尔扈特白鹰图
设色鸲鹆双栖图
西亭春艳图
梅花牡丹图卷
元机诗意图
山水书法册
玉堂富贵绢
山水人物手卷(桃花源图)
山水册11开
月曼清游图册
荷花图
自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