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毛《鸡雏待饲图》,清乾隆,纵64厘米,横36厘米。清宫旧藏。

此图为一件集书法、绘画、缂丝、缂毛等艺术手段的合璧之作。上部为乾隆御笔题跋,下部为仿南宋李迪所绘《鸡雏待饲图》。书与画相得益彰。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湖北荆州发生几十年未遇的洪涝灾害,而贪官污吏并未接受此前两次洪水的教训,对治水有失查察,置若罔闻,更有官僚“置买洲地,种植芦苇,牟利肥家已非一日,万民生灵咸受其害,情节甚属可恶……共见共闻之事当不加体意访,随时筹办,致郡城被水成灾,为数十年未睹”。乾隆皇帝气愤和失望之余,命摹缂李迪《鸡雏待饲图》并题诗以警示臣下,要“为民父母之官”。

此图在缂织技法上追摹李迪原作写实的神韵,着意表现鸡雏渴望、无奈、无助的神态,并采用丝毛合捻之线,施以长短戗、平缂、搭梭等技法晕色,使鸡雏羽毛的层次和质感表现得尤为真实。摹缂御笔文字则用丝线,虽然仅用平缂、搭缂技法,但缂工细致传神。

此图缂织“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宝”、“古稀天子”、“古稀天子之宝”、“犹日孜孜”、“寿”等5枚朱印。

《清内府藏缂丝书画录》著录。缂毛是我国起源最早的通经回纬织物,在汉代已有织造。早期的缂毛织物是用动物毛捻成毛线,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缂织而成。清代,缂毛织物是用毛和丝捻成的牢度较好的极细的毛纱缂织而成,由于毛纱直径略粗于丝线,因此所缂织的图案有较强的浮雕感及质感。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其历史悠久,起源不晚于公元7世纪,流行于隋唐,繁盛于宋代。其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用平戗、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音刻)、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织物表面只显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刻色等。

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北宋时以定州的缂丝最为有名,南宋时以淞江朱克柔的缂丝最负盛誉。明清时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李迪(生卒年不详),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为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画院画家。擅画花鸟、走兽、竹石,长于写生。画史记述他画鸠“作寒冷状,精俊如生”,画鶺鴒“翘翘欲起”,树石画法近崔白、李唐。亦作山水小景,不如花鸟精工。

缂丝戗色技法之一。即在花纹由深至浅的晕色中,利用缂丝线条伸展的长短变化,使深色纬与浅色纬相互交插,从而得到自然晕色的效果,至今仍延用。依照图案色彩的变化要求,顺经纬之理进行平纹交织。

当两种彩色纬线缂织到交界处而遇垂直线时,由于纬线非通梭而是断纬,故会留下过长的裂口,为避免此种现象,每隔一定距离相互搭绕一针,称搭梭。缂丝技法术语之一,亦称“搭梭”。当缂织两种不同颜色的花纹边缘时,因两色不能互相连接而形成裂缝,故在每隔一定距离处,使两边的色纬相互搭绕对方色区的一根经线,以避免竖向裂缝过长而形成裂口,此种缂织技法称搭缂。景福宫堂内所悬乾隆御笔匾。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因得玄孙,一堂五世,而书此匾悬于景福宫内。此后复书“五福五代堂”悬于避暑山庄勤政殿之后殿。天子之宝,通高6.4cm,印面7.8×7.8cm。白玉质,交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祭祀百神”之用。

《周礼》官名,掌管王室库藏。清代内务府简称“内府”,管理皇家事务。清代中央修纂图籍的管理机构——武英殿修书处隶属内务府管辖,故武英殿刊刻的书籍或翰林编修们缮写刊刻的图书习惯上称为内府刻本或内府写本。

文章标签: 缂丝 技法 鸡雏

猜你喜欢

山水十开
仿唐寅秋林书屋图
山水册页
山水
花卉山水-12
猛虎图轴
无量寿佛图
敢荔图
雄鸡图轴
林泉春暮图轴
白龙潭
三希堂记意图
月曼清游图册
花鸟草虫八开
宝相观音图
四时山水图册
秋林观泉图卷
仿董源笔意图
0.12973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