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蜀宫妓图》是明代画家唐寅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 [1]  。是唐寅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 [2]  。该图最早名为《孟蜀宫妓图》,由明末汪砢玉《珊瑚网·画录》定名。近经专文考证,当改为《王蜀宫妓图》,俗称《四美图》。 [1]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蜀宫妓图》画了四个歌舞宫女正在整妆待君王召唤侍奉,画中的仕女粉面桃腮,柳眼樱唇,下巴尖俏,并以白粉晕染额、鼻、脸颊,使其形象愈发娇媚可爱,为唐寅式的“三白”画法。

画作内容

《王蜀宫妓图》描绘的是五代前蜀后主王衍的后宫故事。画面四个歌舞宫女正在整妆待君王召唤侍奉。她们头戴金莲花冠,身着云霞彩饰的道衣,面施胭脂,体貌丰润中不失娟秀,情态端庄而又娇媚。

本幅自题:“莲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微。花柳不知人已去,年年斗绿与争绯。蜀后主每于宫中裹小巾,命宫妓衣道衣,冠莲花冠,日寻花柳以侍酣宴。蜀之谣已溢耳矣,而主之不挹注之,竟至滥觞。俾后想摇头之令,不无扼腕。” [1] 

创作背景

前蜀后主是个荒淫无度的君王,他的私生活占据了关注国事的时间。他热衷于和身边一群奸佞之徒无拘无束地吃喝玩乐,嬉笑打闹,喝酒时喜欢行一种摇头一类的酒令。喜欢出入烟花柳巷,为防别人认出自己,便下令全国的老百姓都戴上能遮住头的大帽子,时人谓之“泥首包羞”。后唐的军队打来时,他仍在饮酒,兵士们都说:“没什么,再行一把摇头的酒令吧。”唐寅于画中题款所记“蜀之谣已溢耳矣,而主之不挹注之,竟至滥觞。俾后想摇头之令,不无扼腕”。王衍平时喜欢宫妓们戴上莲花冠,穿道袍。在他看来,这样看起来更加妩媚动人,风情万种。他曾与母亲、妃子带上一群宫女去成都附近青城山上的上清宫游玩,也让宫女们戴莲花冠,穿着道袍,衣服上还饰有精美的云霞图案,远远看去,犹如神仙下凡,真乃皇家气派。最终被后唐庄宗灭了族。唐寅创作此画《孟蜀宫妓图》则旨主揭示前蜀后主王衍荒淫腐败的生活 [1]  [3]  。

艺术鉴赏

主题

此画通过前蜀后时期四名宫妓的描绘,讽刺了前蜀后主荒淫无耻的私生活。唐寅在描述这四位女子时,放弃了一切背景,只题了一首诗:“莲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薇。花柳不知人已去,年年斗绿与争绯。”乃整幅画的点睛之笔 [2]  。

形象

此画有些部分的颜色,则浓浓淡淡,或呼应,或陪衬。因此,整个作品秀润、明朗、简洁、清新。在人物造型上,特点显著。唐寅在刻画仕女形象时,往往采用小眉小眼,尖削的下巴,刻意描绘出她们那弱不禁风的情态。这种造型特色,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是一种创新 [2]  。

设色

作者用极为工细的手法,线条细劲、流动,如春蚕吐丝。设色明丽,色彩感强。画中的人物,色彩有浓重的,也有清淡的,有大块的灰绿色,也有上下衣裙斑斓艳丽的,变化丰富。

在设色上,画家采用了“三白”设色法,就是用白粉烘染额头、鼻子、脸颊,这一方法的运用对表现宫妓弱不禁风的情态起着十分明显的作用。

此画面中间有一正一背两个宫妓,在近处的背向者身穿一件淡黄色的长褂,与其相对者则身穿一件颜色较深的花青大褂,这就在颜色上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产生了生动的艺术效果。其余的部分或浓或淡,或冷或暖,或呼应或对称,变化十分巧妙自然 [2]  。

该画作设色鲜明,既有浓淡、冷暖色彩的强烈对比,又有相近色泽的巧妙过渡和搭配,使整体色调丰富而又和谐,浓艳中兼具清雅 [1]  。

历史传承

1937年春天张伯驹在郭世五家中见到了《中秋帖》和《伯远帖》。张伯驹立刻请北平惠古斋的柳春农居间,与郭世五商谈购买“二希”的事。于是跟郭世五商量好以二十万元的价钱,将“二希”连同李白《上阳台帖》、唐寅《王蜀宫妓图》轴、王时敏《山水图》轴、蒋廷锡《瑞蔬图》轴一并让与张伯驹。家境殷实的张伯驹因此千金散尽。

1956年,张伯驹和夫人潘素从30年蓄藏的书画中选出八件精品,无偿捐献国家,其中就包括唐寅《王蜀宫妓图》,该画后由国家文物局拨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4-5] 

重要展览

2018年4月2日,北京故宫博物院在故宫武英殿举办”张伯驹捐献文物精品展”,展品包含明唐寅《王蜀宫妓图》等书画 [6]  。

作者简介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南京解元等。吴县(今苏州)人。其绘画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各科。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诗赋风流,才华横溢,一生放荡不羁,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合称“江南四才子” [7]  。


文章标签: 唐寅

猜你喜欢

墨梅图
步溪图
草屋蒲团图
柴门掩雪图
风竹图
葑田行犊图
观梅图
红叶题诗仕女图
金昌送别图
辋川十景图
着色花卉图
潇湘白云(书画合璧图)
林亭清话图
五色蜀葵图
长松五鹿轴
花卉山水
葵石峡蝶图
品茶图
0.15768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