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和合二仙,明,朱三松制,高5.2厘米。竹根圆雕二僧,乘于莲瓣舟上。一僧坐船头,手捧蒲扇,一僧踞船尾,以帚为桨。二僧满面笑容,憨态可掬。莲舟外侧刻“三松”二字款。依人物之装束、神态,可推知二僧乃唐贞观年间台州奇僧寒山、拾得二人。据《宋高僧传》所载,二僧状若颠狂。寒山常“布襦零落”,“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屐”,动辄“呼唤凌人”,“望空漫骂”;拾得曾以杖击伽蓝神像,有“呵佛骂祖”之风。传说中还有很多关于二人神迹的轶闻。民间造型艺术中,寒山常手捧一盒,拾得持一荷,以谐“和”、“合”二字音,寓同心和睦之意。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朝廷赐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以示官府对民间信仰的认可。这件竹雕作品,作者寥寥数刀似不甚经意,但二仙不同凡俗之处却跃然于观者眼前,确非高手所不能为也。唐朝贞观年间,有一个姓张的河南人,二十余岁了,仍寡言迟钝。因辽东从军的长兄久无音信,父母惦念,他就包好烙饼,说是给哥哥送去,出门后快速如飞,傍晚回到家里,并带回哥哥的家书。一天往返万里,人们对他极为佩服,称他“万回哥哥”。宋代杭州腊月已有祭祀“万回”的习惯,称他为和合神,保佑万里之外的亲人能够早日回家团聚。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封唐代诗僧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苏州寒山寺有二仙的雕像,手持“盒”与“荷”,音同“和”、“合”,即取“和合”之意,有和睦同心等意。和、合二仙主管团聚和顺。
即立体雕,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如红山文化中的玉鸟、含山文化中的玉人等,都是早期圆雕的代表作。此技以后各代多有发展,至清代趋于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