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竹蕉叶饕餮纹瓶,高29厘米,口径9.9厘米,足径9.4厘米。清宫旧藏。瓶敞口,平口沿,束颈,丰肩,敛腹,足部微收进,足缘外撇,与口部呼应。此瓶器形厚重端庄。通体贴浅色竹簧为地,上以深色竹簧显花。花纹主题为仿古的几何化图案,由各式点、线组成,灵活多样,如运笔勾描。口边饰回纹;颈部弦纹之间以锯齿纹划分区间,内用如意纹等凑合成极简的兽面;肩饰一周覆莲纹、一周缠枝纹、一周菱地圈点几何纹;腹部为蕉叶饕餮纹,面积较大;足部饰一周变体夔凤纹。此瓶因年深日久局部有开粘现象,透露出不少工艺痕迹。从肩部裂隙及足底刀痕可看出瓶体木胎的制作方式,竹簧片的拼接设计也较为清晰,如腹部是以六枚饕餮纹的鼻梁为界,分瓣粘贴,有利于图案造型的完整,颇见匠心。现存清中期宫廷文竹制品中,有许多借鉴了商周青铜彝器的造型与装饰纹样,这同当时的宫廷趣味、社会风气、学术文化思潮均有密切关系。不过,此器上的饕餮纹已不再具备商代那种震人心魄的威严与狞厉之美,仿古的目的与其说是为了再现当时的精神境界与时代气息,毋宁说是一种繁琐的引用罢了,这也正是清中期仿古器物的普遍风格。又有“翻黄”、“贴黄”、“反黄”、“竹黄”等称谓。其工艺是在木制胎骨上贴以经过处理的竹内壁之黄色表皮,形成润泽的器体,还可于其上镂刻花纹。这种工艺本是湖南邵阳地区的民间工艺,后广为传播,清中期后成为竹刻之大宗,尤以乾隆时宫廷所制为佳。传说中龙生九子,饕餮便是其中之一,特点是极其贪食。《说文解字》释其为:“饕,乃贪嗜财货饮食之意。贪食每较贪财为甚,以食盖财,故从食。餮,为大张其口以人财货纳饮食,故从飧声。”《吕览·先识》中说:“饕餮,恶兽名。古代钟鼎彝器,多琢其以为饰。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虽然饕餮纹大多铸于青铜器,但玉器、瓷器等上也有不少饕餮纹。有的作品只琢刻鼻以上的部分,无口与颏,寓意节食戒贪。

这种工艺也称“文竹”、“竹黄”、“翻簧”、“贴黄”等。以大型楠竹为材,用刀劈去竹青和竹肌,仅留下如厚纸般一层薄薄的竹簧片,呈浅黄色,色泽光润类似象牙。经过水煮、晾干、压平等工序,贴到木胎上,刻上纹饰。有的因为装饰纹样的需要,要贴上两至三层的竹簧。家具上常用的纹饰之一,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寓意吉利深长,苏州民间称之为“富贵不断头”。在家具上,回纹主要作为边饰,用于边框、牙条、足端或束腰等处。家具上大量采用回纹见于清代。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大多数情况下,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云形纹饰之一。如意是古人使用的器物,其形为长柄微曲,接灵芝或云朵形头。宋代以后一些工艺品上的云朵图案往往绘成如意头的形状,称如意云。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青铜器上的几何纹饰是一些点、线、圈、角的集合。几何纹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纹饰。几何纹亦是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纹饰形式,在春秋战国之际用作主体纹饰已屡见不鲜。

文章标签: 饕餮 纹饰 青铜器 图案 工艺 器物 饕餮纹 如意 花纹 竹簧 回纹 宫廷 家具 弦纹

猜你喜欢

竹刻一品富贵臂搁
端溪松月砚
青金石牧童骑牛
潘逢吉砚形墨
天然木雕子母狮
竹刻布袋和尚
竹刻缘生葡萄串
紫檀镂雕瓜式盒
康熙三十六年款刻人物葫芦
匏制勾莲纹漆里菊瓣式盘
竹雕螭耳匜
匏制勾莲纹圆盒
天然木雕如意
白檀木雕人物镜支
竹雕饕餮纹活环提梁执壶
黄杨木雕达摩立像
棕竹七佛钵
曹素功砚形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