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饕餮纹三足双耳鼎,通高15厘米,口径13.2厘米。竹鼎圆形,腹外有一圈回纹地饕餮纹装饰带,鼎盖及三足荷叶底座为紫檀木制。盖钮以蜜蜡雕成,刻兽面纹及蕉叶纹。竹雕制品中仿青铜彝器是一大品类。乾隆朝,内廷蒐集所藏青铜器,编成“西清四鉴”等谱录类图书,拟古之风大盛。造办处遂创仿青铜器竹雕,尤以文竹制品为多见。此类仿古器往往细节毕肖,总体上看却并不逼真,而多在一件器物上杂糅各个时代的典型器型及纹饰。此鼎造型从周鼎中化出而加变异,线条纤柔圆润,已丝毫不见青铜器的庄严意味。从器型、纹饰到盖、钮、托的复杂组合,清代的审美趣味清晰可见,有较为浓重的宫廷气息。传说中龙生九子,饕餮便是其中之一,特点是极其贪食。《说文解字》释其为:“饕,乃贪嗜财货饮食之意。贪食每较贪财为甚,以食盖财,故从食。餮,为大张其口以人财货纳饮食,故从飧声。”《吕览·先识》中说:“饕餮,恶兽名。古代钟鼎彝器,多琢其以为饰。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虽然饕餮纹大多铸于青铜器,但玉器、瓷器等上也有不少饕餮纹。有的作品只琢刻鼻以上的部分,无口与颏,寓意节食戒贪。

家具上常用的纹饰之一,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寓意吉利深长,苏州民间称之为“富贵不断头”。在家具上,回纹主要作为边饰,用于边框、牙条、足端或束腰等处。家具上大量采用回纹见于清代。紫檀木是世界上最名贵的木材之一,主要产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广东、云南等地有少量出产。其木质坚硬,体重,入水即沉,没有疤痕,呈紫黑色。紫檀木生长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故极珍贵。紫檀木的纹理纤细浮动,变化无穷,其色调深沉,显得稳重、大方、美观。《博物要览》称:“新者色红,旧者色紫,有蟹爪纹,新者以水浸之,可染物。”我国古代使用紫檀木制作器物历史悠久,东汉末年已见于记载,唐代宫廷中亦有使用紫檀木的记载。至明代,紫檀木更是受到皇家的宠爱。清代,紫檀木大量进入宫廷中,为内务府造办处用于制作清宫家具及文玩之器的必备材料,同时一些富商大贾之家也多使用名贵的紫檀木制造家具及生活用品。


蜜蜡与琥珀、金珀同类,都是有机矿物,成分是松脂,主要含碳、氢、氧等化学元素,带负电性,非晶体,硬度为2—2.5,比重为1.05-1.09。蜜蜡体轻,性脆,不透明,颜色为黄红、浅黄色的较差。蜜蜡可用于制作工艺品。因其硬度低、熔点低、性脆等特性,所以不宜雕作大件器物,多用以雕刻小型工艺品及小摆设。蜜蜡与琥珀、金珀的产地分布于世界各地,以波罗的海沿岸生产的最为著名,我国亦有出产。兽面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怪兽的面部,将其刻画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纹饰称兽面纹。宋代的学者把兽面纹称为饕餮纹。装饰纹样的一种。一端尖锐,一端较宽,作蕉叶的形式。蕉是“芭蕉”的略称,蕉叶即芭蕉叶。




广义即为宫廷。紫禁城范围内可统称内廷或大内。狭义讲即为宫廷后部帝后生活区。《西清古鉴》,梁诗正等编纂,四十卷。著录清内府所藏商周至唐代青铜器1,529件,另附钱录十六卷。其编排体例摹仿《宣和博古图》,每器皆有绘图,记录高度、重量等,并附考释。《西清续鉴甲编》,王杰等编,二十卷。著录铜器975件。又“乙编”二十卷,收器900件。稍后尚有《宁寿鉴古》,十六卷,著录701件青铜器,均为清宫旧藏。以上四书俗谓“西清四鉴”,影响颇大。

“西清”为清代宫内南书房的别称。又有“翻黄”、“贴黄”、“反黄”、“竹黄”等称谓。其工艺是在木制胎骨上贴以经过处理的竹内壁之黄色表皮,形成润泽的器体,还可于其上镂刻花纹。这种工艺本是湖南邵阳地区的民间工艺,后广为传播,清中期后成为竹刻之大宗,尤以乾隆时宫廷所制为佳。

文章标签: 青铜器 宫廷 家具 西清 蜜蜡 器物 我国 紫檀木 饕餮 饕餮纹

猜你喜欢

端溪梅花坑星云砚
湖南黎溪紫袍玉带大平板砚
竹刻松瘿形小杯
匏制凸花纹盒
竹刻牛背牧童
紫檀木百宝嵌八仙图海棠式攒盒
天然木雕子母狮
竹雕题诗如意
匏制蕃莲纹团寿字圆盒
端溪松月砚
匏制团花纹漆里碗
匏制蒜头瓶
黄杨木雕卧牛
白檀木雕人物镜支
紫檀柄金瓦嵌宝石如意
檀香木百宝嵌海屋添筹圆盒
匏制“万邦协和”鼻烟壶
伽南香福寿十八子手串
0.16084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