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三狮戏球纹鼎式炉,明晚期,通高21.3厘米,口径14.2厘米。炉为圆形,深腹,双冲耳,三足,造型仿自商周青铜器中的鼎式。口沿与双耳作铜鎏金装饰,上面分别阴刻卷草纹和勾莲纹。通体以蓝色釉为地,以红、黄、墨绿、宝蓝、白、赭等色釉为纹。腹部一周环饰三狮戏球纹,三狮腾挪跳跃,追逐火球,喜气生动,富有吉祥色彩。圆底饰硕大的勾莲花三朵。紫檀木嵌玉钮盖为清代后配。统观掐丝珐琅工艺品,从明至清,狮戏球纹的装饰寥寥可数,勾莲纹则是一以贯之的主要装饰花纹。原因之一,莲花为中国广泛流行和使用的纹样,与佛教又有不解之缘,因此广受喜爱。原因之二,缠枝的枝蔓可根据设计的需要作任意的延展和弯曲,使掐丝可布满器身,从而起到固定釉料的作用,这是掐丝珐琅制作工艺上的需求。而人物、动物图案不易制作,再加上釉料有流动性,串色现象不可避免,难于掌控,易走板变样,因此凡人物、动物等的装饰图案,其制作水平的高底主要体现在纹饰的准确性。该炉的精彩之处就在于狮纹的清晰与生动,因此是一件难得的工艺珍品。俗称“景泰蓝”。以红铜作胎,将很细的铜扁丝掐成花纹后用药焊于器表,再以随类附彩的方法将珐琅釉料填进丝间,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我国传统吉祥纹样之一。一般以雄狮构成,身系绸带,作互相戏球状。

指置于器物口缘竖直向上的两耳。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瓷器纹饰,又称卷叶纹或卷枝纹,宜于作各种器物的辅助纹饰。

17、18世纪传入中国的一种装饰花纹。俗称西蕃莲,如果没有花朵,则称为卷草。景德镇窑生产的明清瓷器上经常采用的一种图案。常见于青花、彩瓷上,是把单独的花朵以勾线连结起来,构成具有多变的形式活泼或具图案效果的纹饰。

唐宋之时,工艺品上大量出现花卉图案,这一习俗一直影响到明清,莲花纹成为器物上最常用的花卉纹饰之一。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清代的一些莲花图案或蕃莲图案在花卉旁往往带有细长的枝蔓,称之为勾莲纹。

紫檀木是世界上最名贵的木材之一,主要产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广东、云南等地有少量出产。其木质坚硬,体重,入水即沉,没有疤痕,呈紫黑色。紫檀木生长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故极珍贵。紫檀木的纹理纤细浮动,变化无穷,其色调深沉,显得稳重、大方、美观。《博物要览》称:“新者色红,旧者色紫,有蟹爪纹,新者以水浸之,可染物。”我国古代使用紫檀木制作器物历史悠久,东汉末年已见于记载,唐代宫廷中亦有使用紫檀木的记载。至明代,紫檀木更是受到皇家的宠爱。清代,紫檀木大量进入宫廷中,为内务府造办处用于制作清宫家具及文玩之器的必备材料,同时一些富商大贾之家也多使用名贵的紫檀木制造家具及生活用品。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文章标签: 图案 装饰 珐琅 制作 器物 纹饰

猜你喜欢

景泰款掐丝珐琅勾莲纹花觚
景泰款掐丝珐琅勾莲纹长颈撇口瓶
掐丝珐琅菊花纹出戟花觚
景泰款掐丝珐琅勾莲纹花觚
宣德款掐丝珐琅瓜果纹圆盒
掐丝珐琅狮戏球海马纹碗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球式香熏
掐丝珐琅瓜果纹盒
瑠璃地金彩唐草文仙盞瓶
掐丝珐琅四季花卉纹琮式瓶
掐丝珐琅勾莲纹螭耳象足熏炉
掐丝珐琅天马纹三螭洗
掐丝珐琅缠枝花纹盏托
景泰款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螭耳熏炉
掐丝珐琅狮戏图鼎式炉
掐丝珐琅花鸟图出戟钫
掐丝珐琅双龙戏珠纹花口盘
掐丝珐琅云龙纹双螭瓶
0.13463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