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珐琅猫蝶图鼻烟壶,清乾隆,通高6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2.1×1.4厘米。鼻烟壶铜盖鎏金錾花,附象牙匙。直口,短颈,扁圆腹,平底。腹壁描绘一只白猫在花丛中捕捉蝴蝶的场景,猫的神态生动,毫毛毕现。猫蝶与“耄耋”谐音,耄耋乃高寿之意。《聊斋志异•钟生》:“君无大贵,但得耄耋足矣。”福、禄、寿乃明中后期以来非常流行的装饰题材。外底有“乾隆年制”蓝料珐琅四字楷书款。金属胎珐琅工艺之一。作法是先在红铜胎上涂白珐琅,入窑烧结后,在其平滑的表面以各色珐琅料及金绘画图案,再经焙烧而成。这种工艺晚于錾胎和掐丝珐琅,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欧洲画珐琅工艺的影响下烧制成功的。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用小锤敲击各种大小不同的金属錾子,在金属表面留下錾痕,形成各种不同的纹理,使单一的金属表面产生多层次的立体装饰效果。此种工艺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至今依然为匠师们沿用。

文章标签: 珐琅 工艺 表面 金属 鎏金

猜你喜欢

掐丝珐琅出戟兕觥
掐丝珐琅人形双耳长方形盖炉
掐丝珐琅饕餮纹出戟斝
掐丝珐琅兽面纹尊
画珐琅牡丹花海棠式花篮
画珐琅莲花盖碗
掐丝珐琅五福捧寿圆盒
画珐琅大吉葫芦瓶
掐丝珐琅葫芦纹盨式炉
掐丝珐琅胡人捧瓶座落地烛台
画珐琅兽面纹甗
掐丝珐琅甪端香熏
广珐琅八宝纹面盆
画珐琅执壶
掐丝珐琅兽面纹出戟罍
画珐琅杯盏
掐丝珐琅摩竭纹立耳三足炉
金胎錾胎珐琅嵌画珐琅执壶
0.21473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