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业等造石释迦多宝像,北齐太宁二年(562年),残高35厘米。释迦、多宝二佛并列,皆一手施禅定印,一手施无畏印,结跏趺坐(身躯部分残缺)。二佛身后为一桃形背屏,下为长方形须弥座。像外侧有盘龙立柱及二胁侍(已残失)。基座正面中间为二地神托举博山炉,地神之间夹有兽面,其旁是二护法神,左侧为持骷髅的鹿头梵志,右侧为持鸟的婆薮仙,二者相对,半跏趺坐,身穿窄袖袍服,足著靴,护法神的外侧有狮子和力士各一。基座背面发愿文为:“大齐太宁二年二月十五日,佛弟子陈思业、弟僧会、比丘法巽、弟辉宾等,为亡□并祖亲、又为亡父□□母、己身眷属,敬造白玉释迦父母像一区(躯),因沾斯得,愿令居家大小、亡过现存、七世先亡,往生西方无量寿佛国,又□兴康延,兄弟□□,共登正道,无边法界,一时成佛。”此白石造像出土于河北曲阳。有关鹿头梵志与婆薮仙之题材在与此件作品一同出土的两件白石造像上也可见到。一件为北齐思惟菩萨像,其基座题材与此件相同,鹿头梵志与婆薮仙头罩巾状物,著靴,形象较上述者更为清晰。另一件为北齐乾明元年(560年)释迦、多宝像,鹿头梵志与婆薮仙介于狮子和力士之间,侧身面向中间,双手持鸟与骷髅。鹿头梵志与婆薮仙形象在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及一些造像碑中均有发现,有些学者将其视为释迦的守护神,认为它是伴随释迦而出现的,但曲阳出土的石造像上鹿头梵志与婆薮仙却是与释迦、多宝及思惟菩萨等组合成一组。显然,其护法范畴应更为广泛。另外,其它地区的婆薮仙与鹿头梵志多为头发卷曲、高鼻深目的胡人形象,而曲阳所出3件虽著胡服,却是汉人形象,这也是此一题材的地方特色之一。即释迦佛与多宝佛的并称。据《法华经》卷四《宝塔品》载,释迦佛在灵鹫山说法华经时,由地中踊出宝塔,多宝佛于塔中出大音声,证明释迦佛所说真实不虚,并分半座于释迦佛。在我国随同法华信仰之盛行,诸寺多造立多宝塔,安置二佛,释迦佛坐右,多宝佛坐左。

是以双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于左手上,两拇指的指端相接。这一手印表示禅思,使内心安定之意。施无所畏之德,离怖畏之印明,即象征施一切众生安乐无畏之印。结此印时,举右手,五指前伸,掌向外。

右手上张,五指并拢伸直,掌心向外。

又称全跏坐,正跏坐,是各种佛像中最常见的一种坐法。结砌趺坐的姿式是以左右两脚的脚背置于左右两股上,足心朝天。佛教认为这种坐法最安稳,不容易疲劳,且身端心正。相传释迎牟尼在菩提树下进入禅思,修悟正道,采用的就是这种坐姿。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须弥即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用须弥山做底,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北魏石窟,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束腰的形式。迨至唐、宋,上下涩加多,且有莲瓣之类为饰,束腰部分显著加高,并有束腰柱子(蜀柱)将之分割成若干段落,这类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但宋代南方有的不用束腰柱子,而用鼓凸出的曲线。唐塔上出现两层用须弥座作承托的佛像、塔幢、坛台、神龛、家具以至古玩与假山。须弥座已从神圣尊贵之物,发展成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线脚)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后来一些家具,如屏风之类的底座也经常采用这种形式。

又作夹侍、挟侍、胁立。指侍立于本尊两侧的侍圣。胁侍常见的有菩萨、罗汉、弟子等。

也称之为台座、台子、座基、底座,通常是指垫衬在佛座下面的方(长)形石台。即是香炉之一种,其水盘中央有一山形之盖,当中有一细柱顶立,系汉代之大铜器,后世则用作佛具,在六朝、唐代曾盛行一时。

也称骷髅仙,佛教护法神之一。原为婆罗门教外道之一。鹿头梵志善医术,明天文,尤其能看死人头骨。后皈依释迦,出家学道,成阿罗汉。也称婆薮天,佛教护法神之一。分为两种:左腿下垂,盘右腿于左股上,称吉祥半跏趺坐,也称左舒相跏趺坐;腿姿相反,称降魔半跏趺坐,又称右舒相跏趺坐。

也称造像记。指刻于佛教造像上记载造像者姓名、造像时间、造像目的、佛像名称等内容的一种文体。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之意译,在藏传佛教体系中,其既为理想的佛国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同时又是可以赐予众生今生世寿的长寿佛。指意识所缘对象之所有事物。为十八界之一。据《俱舍论》卷一载,受、想、行三蕴与无表色、无为法、称为法界;于十二年中,则称为法处。然十八界中其他十七界也称为法,故广义泛指有为、无为之一切诸法,也称为法界。

即曲阳黄山白石,色泽光洁,纹理细腻,俗称汉白玉或白大理石,在造像记中则名为玉石或白玉石。迟至北魏晚期,人们已经规模化开采利用,延绵至今。

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称之为造像。

县名。在河北省的西部、太行山东麓,因在太行山曲之南而得名。秦置曲阳县,汉为上曲阳县,北齐复改曲阳县,隋唐时期屡有更替。境内有北岳庙,汉白玉雕刻从北魏一直沿袭至今,闻名全国。刻划佛祖释迦牟尼未成佛前,为净饭王太子时,在闫浮树下,看到鸟啄伤虫,起慈悲心,即便思惟,离欲界,终于大彻大悟,获得“四禅地”成佛。思惟菩萨像表现的正是成佛前这一瞬间的情景。

菩提萨埵之略称,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位于山西大同西郊,石窟依山开凿,东西长约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53个,佛像51000余尊。开凿于北魏和平元年(460年),完成于太和十八年(494年),以“昙曜五窟”最为奇伟壮观。题材以三世佛、千佛、弥勒菩萨、释迦多宝居多。也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县东南鸣沙山。相传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保存至今的有490余窟,壁画面积45000多㎡,彩塑2400余身,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洛阳伽蓝记·城南》载:“狮子者,波斯国胡王所献也。”

文章标签: 北魏

猜你喜欢

Funerary Couch(四面之一)Funerary Couch (one of four sides)
乐妙香造石思惟像
陶彩绘马
菩萨的头
释慧影造释迦牟尼佛漆金石像
微型石碑
加彩駱駝
佛头
法练造石双思惟像
郭武牺造铜鎏金观音像
狮子的图
陶彩绘武士俑6
门Jamb:墓入口的一部分
刘白仁造石弥勒菩萨像
李神景等造石无量寿像
奉献平板电脑
北齐南响堂山石窟彩绘石雕佛头像(石灰岩)
张法姜造石观音像
0.10638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