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琉璃普贤像,明,高134厘米,宽68厘米。普贤修眉细目,双眼微合,直鼻大耳,面相沉静庄严,结跏趺坐,双手相叠,山字形座。座前有普贤的坐骑白象。背部刻有“河南道汝宁府汝阳县□里保□□□舍地盖堂,地主胡□明在外,计□花名,胡泰广室人李氏清净,刘志广室人吴氏,李纪室人兰氏,女善人万氏,四姐黄喜同男黄贵,闵琥室人杨氏,吴连通室人陈氏,黄钺室人郑氏,共成普贤菩萨一尊。钧州神后镇琉璃匠人刘振、男刘瑞示。”发愿文中不仅标明了造像者的姓名,还有造像者与工匠的籍贯。从工匠籍贯可知河南禹县等地也有制作琉璃的传统,为我们研究明代琉璃的制作提供了新的资料。
一种带釉的陶制品。釉以铅作助溶剂,以含铁、铜、钴、锰的矿物作着色剂,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宫殿、宗教庙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佛教菩萨名,也称“三曼多跋陀罗”。专司“理德”,坐骑为白象,常与文殊一起出现,为释迦的胁侍。
又称全跏坐,正跏坐,是各种佛像中最常见的一种坐法。结砌趺坐的姿式是以左右两脚的脚背置于左右两股上,足心朝天。佛教认为这种坐法最安稳,不容易疲劳,且身端心正。相传释迎牟尼在菩提树下进入禅思,修悟正道,采用的就是这种坐姿。菩提萨埵之略称,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也称造像记。指刻于佛教造像上记载造像者姓名、造像时间、造像目的、佛像名称等内容的一种文体。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称之为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