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戏蟾”泥人,清晚期,高15厘米,宽9厘米。泥塑刘海右手执金钱置于胸前,左肩扛一盒子,内有一蟾蜍,露出半个身子。塑像中金钱与蟾寓意“金蟾”,蕴涵着“真、善、美”的人生道理。此塑像取材于我国“刘海戏蟾”的神话传说。相传刘海为善良的樵夫,狐仙胡秀英羡慕人间生活,爱上刘海,而金蟾化身的石罗汉趁刘海外出时,把胡秀英推入井中,夺走了她的宝珠,使她显露狐仙原形。刘海最终打败石罗汉,夺回宝珠,救了胡秀英。刘海后被人们视为扶善除恶的“仙人”。彩画箍头内略似方形的部分。当梁枋构件太长时,则在箍头和藻头之间添加盒子,内画图案。盒子也有菱形或其它形状者。梵文Arhat的音译阿罗汉之简称。又译为“应真”,或又称“尊者”,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小乘教修行的最高果位。罗汉受佛之嘱,常住世间,守护佛法,“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
罗汉像最初是依照佛教经典所造,侍立在释迦两侧的比丘(和尚)像,即阿难、迦叶。后又创造出十六、十八和五百罗汉像,有木雕、泥塑、石刻,以及铜和铁的金属铸造,也见于绘画和织绣。
南朝梁天监时画家张僧繇曾画十六罗汉,见《宣和画谱》。自唐初玄奘译出《法住记》,十六和十八罗汉像逐渐盛行。传唐代卢楞伽画有十六应真,五代贯休和张玄都曾画十八罗汉像。杭州烟霞洞五代时有十六罗汉像,经宋人添加了神僧和布袋和尚(俗称大肚弥勒)。寺庙中也盛行十八罗汉像的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