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是阐释佛典《大品般若经》的论书,古印度龙树著,后秦鸠摩罗什汉译,共一百卷。此卷抄写其第五十五卷第廿八品,卷首已残,尾题“法师慧融,经比丘安弘嵩写”。敦煌曾出土另一卷《大智度论》,抄写第五十九卷第卅六品,亦题安弘嵩写,笔迹与此卷相同。
汉字书体自汉末至魏晋时期,经历了由隶至楷的演变。北凉地处西域,其传世墨迹和碑刻中的字体较之中原同时期作品,保留了较多的隶意,且笔势峭拔,风格独特,书法史上称为“北凉体”。此卷为代表之作,极为珍罕。西晋末年,政局不稳,拥兵重镇之军阀与少数民族贵族纷纷建立割据政权。从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称汉王起,至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部止,计有汉(前赵)、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秦、后燕、西秦、后凉、南凉、南燕、西凉、夏、北燕、北凉等十六国兴亡相替,此外还有冉魏、西燕、代等不包括在内。公元397年匈奴人沮渠蒙逊起兵,推段业为凉王,后杀段业自立,412年据姑藏(今武威)。史称“北凉”,是东晋十六国之一。公元439年北凉为北魏所灭。
安弘嵩(生卒年不详),“十六国”时期北凉国(397—460年,定都张掖)的一位“经比丘”,即专事佛经译写的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