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本质地为白麻纸,系唐代物,一些字有明显勾笔痕迹,当属唐人勾摹本。此卷直至明代,一直被认为是褚遂良摹本,后董其昌在题跋中认为“似永兴(虞世南)所临”,后世就改称为虞世南摹本,清代梁清标还在卷首题签“唐虞世南臨禊帖”。因卷中有元代天历内府藏印,故亦称“天历本”。
此卷用两纸拼接,各14行,排列较松匀,近石刻“定武本”。但点画与褚遂良摹本相近,点画较圆转,少锐利笔锋。勾描的墨色清淡,气息古穆。据考证,此本当为唐代辗转翻摹之古本。
卷中共有宋、明、清诸家题跋、观款17则,钤印104方,另有半印5方。其中前拼纸上所钤元内府“天曆之寶”朱文印、后拼纸下所题小楷“臣张金界奴上进”一行,均真。后隔水所钤宋内府印,以及第一尾纸上宋代魏昌、杨益题名和明初宋濂跋均系后配。以后接纸上的明人题跋、观款,均真。
此卷历经南宋高宗内府、元天历内府、明杨士述、吴治、董其昌、茅止生、杨宛、冯铨,清梁清标、安岐、乾隆内府等处收藏。曾著录于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张丑《真迹日录》、《南阳法书表》、汪砢玉《珊瑚网书录》,清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绿汇观》、阮元《石渠随笔》及《石渠宝笈·续编》等书。清代刻入“兰亭八柱”,列为第一。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春三月三日,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集会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山阴兰亭,修祓禊之礼。王羲之书《兰亭序》,用蚕茧纸,使鼠须笔,凡28行324字,书法藻丽多姿,精美绝伦,历代为楷模。
虞世南(558—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精书法,为唐太宗的书法导师。擅真、行体,亲承智永传授,继承二王传统。真书体方笔圆,外柔内刚,笔致圆融遒丽;行书遒媚不凡,筋力稍宽。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家”。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清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梁清标(1620—1691年),字玉立,号棠村、蕉林,别号苍岩子,斋号秋碧堂,河北正定人。中国清代书画鉴藏家。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清顺治元年(1644年)授编修。官至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精善鉴赏,享誉一时。金石文字、书画、鼎彝之收藏,甲于海内。所藏法书名画,均由专人以特定的形式装裱,多有梁清标亲笔题签。曾从所藏法书中精心选出11种,刻为《秋碧堂法帖》。所著《蕉林诗集》十八卷,刻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其中有许多为当时著名书画家、收藏家所写的题画诗。另有《蕉林文稿》、《棠村词》等行世。
《周礼》官名,掌管王室库藏。清代内务府简称“内府”,管理皇家事务。清代中央修纂图籍的管理机构——武英殿修书处隶属内务府管辖,故武英殿刊刻的书籍或翰林编修们缮写刊刻的图书习惯上称为内府刻本或内府写本。
唐太宗得王羲之《兰亭序》真迹后,有欧阳询摹本拓刻于学士院,五代梁时移置汴都。辽耶律德光破后晋携此石刻北去,中途病故,石被弃。宋庆历年间发现,置于定州州治,大观年间置于宣和殿。金兵灭北宋入汴京,石散失不传。定州宋时属定武军,故此石刻拓本称为“定武兰亭”。
后隔水是本幅后面一段绫裱,与前隔水都是装裱手卷必须的一部分加工装饰。
或称“隔界”,是为了使“天头”、“引首”与“画心”不致紧接在一起而相隔的镶条,亦增加了美观之效果。
又名“拖尾”,是书画手卷的一部分,位于后隔水之后。用镶料纸接成,主要用以加大手卷的轴心圆周,以适于在手中把玩并起到保护画心的作用,同时可供鉴赏者题写跋语。宋濂(1310—1381年),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曾受业于元著名学者吴莱、柳贯、黄溍。学识渊博,为文简洁明澈,是明初著名文学家。主修《元史》,深得太祖宠信,洪武九年(1376年)67岁时官拜翰林学士承旨。后因长孙慎牵涉胡惟庸案,全家谪茂州,中途死于夔州。生平著述甚富,有《宋学士文集》。冯铨(1595—1672年),字振鹭,河北涿州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天启年间任文渊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入清,受摄政王多尔衮征用,以大学士原衍入内院佐理机物。官至中和殿大学士。康熙年间卒,谥“文敏”,旋被削谥。安岐(1683—1745年以后),字仪周,号麓村,别号松泉老人。先世为朝鲜人,后入八旗籍,居天津。其父是康熙年间津门大盐商,家资甚富。安岐酷嗜古今书画名迹,在津建沽水草堂,书斋名古香书屋,中贮历代名家翰墨,一时有“收藏之富,甲于海内”之誉。乾隆七年(1742年)60岁时,他将积累数十年之书画札记汇成一帙,共六卷,名《墨缘汇观》。其藏品后多归入乾隆内府。主要鉴藏印有“仪周鉴赏”、“安岐之印”、“安氏仪周书画之章”、“安仪周家珍藏”、“朝鲜人”等。
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的一部有关书画创作心得和古画评鉴的理论著作。共四卷,卷一包括论用笔、评法书、跋自书、评旧帖;卷二包括画诀、画源、题自画、评旧画;卷三和卷四为作者记事、评诗文等杂言随笔。本书论画以南北宗论为中心,提倡文人画,崇尚文人书画传统所凝成的韵致。其画论对清代“四王”画派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书画著录。明张丑(1577—1643年)撰,三集三卷。因《清河书画舫》的撰成为张丑带来了声誉,各地藏家纷纷提供藏品供其观览鉴赏,张丑则随时笔录,时间为1602至1636年间。此书为随笔札记,文字无定式,记载书画内容、题跋、印鉴以及自己的评论和题跋,著录历代书画150余件,少数内容与《清河书画舫》有重复。二十卷,清代吴升编著。吴升,字子敏,吴县(今属江苏)人。自幼雅好古物,尤精于鉴赏书画。此书前九卷著录法书,自三国魏起至明代止,记有每件作品的书写字数、行数及本文;第十卷为《元明贤诗翰姓氏》,录有元、明时期最著名的法书家小传;第十一卷至二十卷著录自东晋至明代的名画,详尽地描述画面,记录款识、题跋,并加以客观的评论。书前有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宋荦及翁方纲所作的序。阮元(1764—1849年),江苏仪征人,字伯元,号芸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善书,精研金石,参与修《石渠宝笈·二编》、《钦定全唐文》等书,有《研经宝集》、《积古斋钟鼎款识》、《浙江金石志》等著述。嘉庆十六年(1813年)阮元编撰《汉延熹西岳华山碑考》四卷。
八卷,清代阮元撰。阮元,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清乾隆朝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太傅。工诗文,精鉴赏,学通百家,曾奉乾隆皇帝敕命与王杰、董诰、金士松等人续编内府所藏书画。在编纂《石渠宝笈》时,将所见书画的题跋、真赝之别随笔记下,著成此书。中国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由乾隆皇帝命令大臣编纂,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二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册;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书中收录的均为清朝宫廷所藏之书画作品。
清乾隆时,汇集有关“兰亭”的八种本子,即:虞世南摹本《兰亭序》、褚遂良摹本《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兰亭序》、柳公权书《兰亭诗》并孙绰《后序》、清内府勾填《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清高宗弘历所临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这八种本子同刻于石柱上,称之谓“兰亭八柱”。原贮北京西郊圆明园,今移立于北京中山公园内,筑亭加以保护。原迹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