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倡和诗》卷,南宋,朱熹书,纸本,手卷,纵31.5厘米,横275.5厘米,行书,65行,464字。

《城南倡和诗》卷释文

本幅钤“朱熹之印”。钤“孙承泽印”、“颛庵”、“王剡之印”、“王藻儒收藏图书”等鉴藏印及嘉庆、宣统内府诸玺。卷后有明司马垔跋,另纸元干文传、黄溍、干渊,明李东阳、吴宽、周木、陆简、何乔新、董越、李士实、张元祯、费宏诸家题跋。引首李东阳篆书“晦翁手泽”,前隔水孙承泽标题“元晦夫子手泽”。

倡和诗是朱熹“奉同敬夫兄城南之作”。敬夫即张栻。《一统志》载:“张栻(号南轩),广汉人。绍兴时随父浚以观文殿大学士之潭州,因寓湖南。时胡五峰(宏)讲学衡山,栻往谒,师事之。归筑城南书院于妙高峰,以居学者。乾道中,朱子闻先生的胡氏学,于长沙访闻焉。”本诗创作年代,按《朱子年谱》记载,徐邦达先生考:“朱熹访张栻于潭州,在乾道三年八月,游历城南盛景,与张栻应酬唱和诗很多。此二十咏定在游潭后所作,写的时间大概相去不远。”据此定为“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38岁。”

此卷为朱熹早年书法,笔势迅疾,无意求工,而点画波磔无一不合书家规矩,韵度润逸,苍逸可喜,是朱熹书法代表作。为清宫旧藏。

明朱存理《铁网珊瑚》、文嘉《钤山堂书画记》,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石渠宝笈·三编》等书著录。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人称考亭先生,徽州婺源人,寓居建州。绍兴十八年进士。光宗朝官至焕章阁待制,提举南京鸿庆宫,是一位著名的道学家。庆元中,韩侂胄禁朱熹之学,落职罢祠。庆元六年卒,年72岁。朱熹著述甚丰,有《朱熹文集》一百卷,《朱徒问答》八十卷,《别录》十卷。朱熹工书,早年学钟繇(后人误作曹操),《书史会要》说他:“善行草,尤善小字,下笔即沉着典雅。”

中国传统绘画装裱形式之一种,自右向左横向展示,便于案头观赏。

奉同

敬夫兄城南之作。

納湖

詩筒連畫卷,坐著複行吟。想象南湖水,秋來幾許深。

東渚

小山幽挂藂,歲莫藹佳色。花落洞庭波,秋風渺何極。

詠歸橋

涼漲平橋水,朱欄跨水橋。舞雩千載事,歷歷在今朝。

舡齋

考盤雖在陸,滉瀁水雲深。正爾滄州趣,難忘魏闕心。

麗澤堂

堂後林陰密,堂前湖水深。感君懷我意,千里夢相尋。

蘭澗

光風浮碧澗,蘭杜日猗猗。竟歲無人采,含薰只自知。

書樓

君家一編書,不自圮上得。石室寄林端,時來玩幽賾。

山齋

藏書樓上頭,讀書樓下屋。懷哉千載心,俯仰數掾足。

蒙軒

先生湖海姿,蒙養今自閟。銘座仰先賢,點畫存彖系。

石瀨

疏此竹下渠,瀨彼澗中石。莫館遶寒聲,秋空動澄碧。

卷雲亭

西山雲氣深,徙倚一舒嘯。浩蕩忽褰開,爲君展遐眺。

柳堤

渚華初出水,堤樹亦成行。吟罷天津句,薰風拂面涼。

月榭

月色三秋白,湖光四面平。與君臨倒景,上下極空明。

濯清亭

涉江采芙蓉,十反心無斁。不遇無極翁,深衷竟誰識。

西嶼

朝吟東嶼風,夕弄西嶼月。人境諒非遙,湖山自幽絕。

淙琤穀

湖光湛不流,嵌竇亦潛注。倚仗忽淙琤,竹深無覓處。

梅堤仙人貞冰雪

仙人冰雪姿,貞秀絕倫擬。驛使詎知聞,尋香問煙水。

聽雨舫

睬舟停畫槳,容與得欹眠。夢破蓬窗雨,寒聲動一川。

采菱舟

湖平秋水碧,桂棹木蘭舟。一曲菱歌晚,驚飛欲下鷗。

南阜

高丘複層觀,何日去登臨。一目長空盡,寒江列莫岑。

熹再拜。孙承泽(1592—1676年),字耳北,一作耳伯,号北海,又号退谷,山东益都(今山东寿光县)人。明崇祯进士,官给事中。李自成克北京,任四川防御使。入清,官至吏部左侍郎。富收藏,精鉴别书画。著有《庚子消夏记》八卷,为其所藏书画的著录书。此书所录以题跋为详,间有议论与考证,鉴裁精审,评论独到,为学者所重。其常用鉴藏印记有“孙承泽印”、“退谷老人”、“北平孙氏砚山斋图书”、“北海孙氏珍藏书画印”、“长宜子孙”等。《周礼》官名,掌管王室库藏。清代内务府简称“内府”,管理皇家事务。清代中央修纂图籍的管理机构——武英殿修书处隶属内务府管辖,故武英殿刊刻的书籍或翰林编修们缮写刊刻的图书习惯上称为内府刻本或内府写本。
李东阳(1447—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湖南茶陵人。明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宦官刘瑾专政时依附周旋,为时人不满。因其地位显要,他的诗在当时很有影响,为“茶陵诗派”领袖。书法擅篆、隶、行、草诸体,自成一家。有《怀麓堂集》、《诗话》、《燕对录》等。吴宽(1435—1504年),字原博,号匏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成化八年(1472年)会试、廷试均得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弘治八年(1495年)擢吏部右侍郎。后任吏部左侍郎,改掌詹事府,入内阁,专任典诰。弘治十六年(1503年)进礼部尚书,十七年七月卒于官,谥文定,赠太子太保。行履高洁而自守以正。工诗文,有《匏庵家藏集》。善书法,规模苏轼,自成一格,为明代著名书法家。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前隔水是本幅前面一段有装饰性的绫裱。

或称“隔界”,是为了使“天头”、“引首”与“画心”不致紧接在一起而相隔的镶条,亦增加了美观之效果。
张栻(1133-1180年),字敬夫,张浚长子。迁居衡阳,以荫补官直秘阁,孝宗朝官至秘阁修撰,荆湖北路转运副使。严于义利之辩,学者称“南轩先生”。著《南轩集》。

官名,唐始设,宋设置渐广。明太祖废丞相,以大学士充顾问,至明中叶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起草政令,批答奏章,官品虽低却握宰相之权。清代大学士的品级提高了,职任反而不重要了。乾隆十年(1745年)后大学士专以三殿(保和、文华、武英)三阁(文渊、体仁、东阁)入衔,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名,均为文臣最高的官位。隶书笔画名称。向左下方的撇称波,向右下方的捺称磔。波磔对称,具有较强的装饰性。《铁网珊瑚》,明赵琦美编,约成书于弘治、正德年间。书中著录古今书画名迹,分“书品”十卷、“画品”六卷,按时代记录每件作品的款识和题跋文字,除个别作品外,一般无考证。

文嘉(1501—1583年),字休承,号文水,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徵明次子。官和州学政。工诗文书画,继承家学,又以多见古人名迹,故其画作能脱去习俗。著《和州诗》。

清代孙承泽撰,著录其家藏书画和石刻以及所见他人收藏的书画,共8卷,成书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
卞永誉(1645—1712年),字令之(一作合之),号仙客,盖州(今辽宁盖平)人,隶汉军正白(一作镶红.又作正蓝)旗籍。官至刑部尚书。博学好古,家富收藏书籍、碑帖、书画。能书,工画,曾随其叔三畏学写山水,善画水仙、柏石。善于鉴赏书画,朱彝尊《论画诗》有“妙鉴谁能别苗发,一时难得两中丞”之句,即指卞氏与另一位鉴藏家宋荦。所著《式古堂书画汇考》60卷采前人著录书画之作与其所目见耳闻者,汇而成编,上溯魏晋,下迄元明,集著录之大观,尽鉴赏之能事,至今仍是古书画研习者参阅和引征的重要书目之一。另著有《式古堂朱墨书画纪》80卷。其常用鉴藏印记有:“令之”、“仙客”、“式古堂”、“卞令之鉴定”等。

中国书画著录书。清卞永誉编著。分《书考》、《画考》,著录其目见之清代以前的法书、名画。是书淬取著录书画诸体之长处,又分门别类,先纲后目,先总后分,先本文而后题跋,先本卷而后征引他书,辨其源流,别其真赝,考究详明。又用大小字体、眉注圈识分别正文与外录,可谓条理井然,眉目清楚。自魏晋以来而迄清康熙时所传世之书画于此大备。书画之前有《书评》、《书旨》及《论画》,辑录诸家画论。此书著录宏富,尽管间有谬误,仍不失为一部考据精备之作。中国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由乾隆皇帝命令大臣编纂,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二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册;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书中收录的均为清朝宫廷所藏之书画作品。

文章标签: 书画

猜你喜欢

行书翰文稿
行草书大桂驿中帖
城南唱和诗行书
行书上时宰二札手卷第一札
行草书大桂驿中帖
城南唱和诗卷行书
行书上时宰二札纸本,手卷,行书,第一札
朱熹行书上时宰二札
朱熹行草书大桂驿中帖
自书诗卷
岁丰帖行书纸本
尺牍 纸本
洞庭春色赋 中山松醪赋 合卷
行书三札卷纸本
李太师帖 纸本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纸本
二札帖纸本
冊頁 12张
0.2016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