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卷,元,赵孟頫书,纸本,行书,纵29厘米,横220.9厘米。

全卷共80行,末署款“子昂”。后纸元员峤山人(李倜),明高启,清王铎、曹溶题跋。前隔水王铎“戍子五月”又题。

赵孟頫是元代著名书画家,不仅绘画创一代新风,书法更是元代第一人,如元代书法名家鲜于枢所评:“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今第一。”赵氏所创书风,后人称之为“赵体”。赵孟頫师承也极广泛,初宗宋人,学赵构、黄庭坚,继而由智永上溯锺繇、二王,晚年又取法李邕。他模拟古法力求微肖,书写十分熟练,尤倾心于二王,元虞集在《道园学古录》中指出:“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赵孟頫的书法成就突出表现在楷、行书方面,创遒劲姿媚新风,对元人和后世均产生极大影响。

此卷《洛神赋》即为赵氏行书代表作。行中兼楷的结体、点画,深得二王遗意,尤其是王献之《洛神赋》的神韵,即妍美洒脱之风致。如端正匀称的结构、优美潇洒的字姿、圆润灵秀的运笔、密中有疏的布局等;同时,又呈现自身的追求,象比较丰腴的点画,轻捷的连笔,飘逸中见内敛的运锋,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气势,都显示出他博取众长而自成一体的艺术特色。故后纸诸家题跋如是评述此卷,李倜曰:“大令好写洛神赋,人间合有数本,惜乎未见其全。此松雪书无一笔不合法,盖以兰亭肥本运腕而出之者,可云买王得羊矣。”高启云:“赵魏公行草写洛神赋,其法虽出入王氏父子间,然肆笔自得,则别有天趣,故其体势逸发,真如见矫若游龙之入于烟雾中也。”

本卷共钤印37方,见于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石渠宝笈》著录。赋名。三国,魏,曹植作。序谓:“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文选錄入情类,宋尤袤《李注文选》刻本(清胡克家重刊)引李善注称植求甄逸女不遂,甄女后归曹丕。植黄初中入朝,甄后已为郭后谗死,文帝(丕)以甄之遗物玉镂金带枕示植,植见之感伤泣下,在归途中,息洛水上,思甄后而作感甄赋。后明帝(曹叡)改名为《洛神赋》。但文选袁氏本及茶陵本皆无此注,且甄后三岁丧父,后袁绍纳为中子熙妻,曹操破冀,丕取为妻,与注言不合。故后多不信此说。
又:
“洛神赋”原文本是三国·魏诗人曹植名篇,此指东晋王献之所书楷书《洛神赋》,现存仅见小字《玉版十三行》刻帖。王献之爱书曹植“洛神赋”,写有数本,此本原迹流传至唐代,为柳公权所得,其首尾均遗失,只存中段十三行,故称之为《十三行帖》。至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此帖被勾摹刻入绿玉版,故又有《玉版十三行》之名。此书反映了王献之真书潇洒飘逸的风韵。
赵孟頫(音fǔ)(1254—1322年),元代画家、书法家,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宗室,14岁时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入元出仕,曾任翰林侍读学士、荣禄大夫等职,卒赠魏国公,谥文敏。他对诗文音律无所不通,书画造诣极为精深,乃元代的画坛领袖。其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他倡导复古,强调“书画同源”,主张师法自然。书法钟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赵构以及历代诸家,篆、隶、真、草各臻神妙。其绘画、书风和书学主张对当代及后世影响巨大而深远。
李倜,字士弘,号篔峤,一号员峤真逸,太原人。元时官至集贤侍读学士。好学博治,善书法,暇时常拟写王羲之书迹,取所居山房曰“拟晋”。亦喜作墨竹,宗法文同。

高启(1336-1374年),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苏州市)人。家北郭,与徐贲、宋克、张羽等卜居相近,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有文武才,无书不读,尤邃于群史。元末张士诚开藩平江,以高启为上客,谢去,隐居吴淞江之青丘,自号青丘子。洪武初,召入篡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再擢户部侍郎,固辞不就,退居青丘。洪武七年,因魏观案连坐腰斩,年仅39岁。其人才气俊逸,思致清远。明李东阳评:“国初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高才力声调过三人远甚,百余年来,亦未见卓然有过之者。”有诗、词、文集多种,合为《大全集》18卷、《凫藻集》5卷。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号嵩樵、烟潭渔叟、痴仙道人等,孟津(今洛阳孟津县)人。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累官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工诗文,能绘画。书法师钟繇、二王、颜真卿、米芾,尤得力于《淳化阁帖》,既浸淫于古法又有所创新。其书诸体悉备,最擅行、草书,笔法纵逸流畅,风格雄健险峻,是清初书法大家。刻有《拟山园帖》、《琅华馆帖》。《清史稿》有传。曹溶(1613—1685年),字秋岳,一字洁躬,号倦圃,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明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官御史。清顺治初授原官,迁广东布政使,降山西阳和道。工诗,精鉴别,富书画收藏,亦能书。有《金石表》、《静惕堂诗集》等。前隔水是本幅前面一段有装饰性的绫裱。

或称“隔界”,是为了使“天头”、“引首”与“画心”不致紧接在一起而相隔的镶条,亦增加了美观之效果。
鲜于枢(1246—1301年),字伯几,号困学民、虎林隐吏、直寄道人、西溪翁,自署渔阳(今北京市)人。寓居扬州,后至杭州。曾任湖南司宪经历、行台掾、浙江帅府从事、三司史掾等职,后官至太常寺典簿,未到任便死去,终年56岁。鲜氏工于书法,尤善行草,取法唐人,在元代与赵孟頫齐名。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举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升起居舍人、秘书丞、国史编修官。绍圣年间因章惇、蔡卞等党人论实录多诬,被贬为涪州别驾,安置黔州,此后多次被贬官在外,最后至宜州(今广西宜山),死于该地。他曾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学于苏轼门下,被称为“四学士”。他善为文章,长于写诗,尤以擅长书法著称,其楷体字势开张,笔力刚劲;草体盘曲迴旋,变化无方,被誉为北宋四大书家之一,著有《山谷集》行世。智永(生卒年不详),名法极,会稽(浙江绍兴)人。南朝陈、隋年间僧人,因居永欣寺,人称“永禅师”。俗姓王,是王羲之第7世孙。其书能承祖法,精勤于技,造诣深厚,草、楷皆工。相传其于永欣寺阁上居30年,书真草《千字文》800余本,浙东诸寺各施一本。他习字用过的废笔积满了五大竹簏。因求书者甚众,所居门槛被踏穿,以铁叶裹之,人谓“铁门限”。其书体法度谨严,笔力精到,对后世影响很大。唐虞世南得其传授。唐张怀瓘《书断》卷中列智永章草、草书入妙品,隶书(正书)入能品,云:“微尚有道(张芝)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

《宣和书谱》卷十七谓御府藏其书迹有草书《常侍帖》、《参军帖》、《故旧帖》、《至通法师帖》、《春雨帖》、《千文》,真书《月仪》、《献岁帖》等。传世书迹有《仿钟繇宣示表》等。李邕(687—747年),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李善之子,少知名,荐为左拾遗。唐天宝初为汲郡北海太守,故人称李北海。为人辞烈义迈,刚正不阿。天宝元年(747年)被诬奸赃入狱,宰相李林甫令祁顺、罗布奭杖杀之,年70岁。北海文章、书翰、公直、词辨、义烈、英迈皆过人,时称六绝。他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杰出的书法家,善正行草书,文名满天下。《唐书》有传。其书善学王右军,又得力于王献之,行草尤为卓著。由于他天资高,并又善于吸收各家之长,故他的书法风采动人,气宇轩昂,自成家数。

虞集(1272—1348年),字伯生,蜀郡人。为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奎章阁侍书学士,参知政事护军,封仁寿郡公。参与纂修《经世大典》,博学多才,诗词文赋均负盛名。真行草篆皆有法度,古隶书被评为当代第一。《辍耕录》云:“文宗奎章阁作二玺:一曰天历之宝,一曰奎章阁宝,命集篆文。”朝廷典册、公卿大臣之碑版多出其手。卒谥文靖。

“圣教序”原文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三藏玄奘法师西行归国后翻译佛经所写的序文,此指《集王书圣教序》书迹,即唐代长安弘福寺僧怀仁受诸寺委托,借内府王羲之书迹,选集“圣教序”中之字,历24年集摹而成。咸亨三年(672年)十一月,《圣教序碑》遂立于长安。今碑存西安碑林,故宫博物院藏有北宋拓善本。

唐太宗李世民所藏王羲之书卷,所集均为王羲之信札,因开头有“十七日”字,故称《十七帖》。此帖曾作为唐贞观年间弘文馆学习书法的范本,故又有“馆本”之称。后世《淳化阁帖》等名帖多摹刻上石。此帖反映了王羲之草书的艺术特色。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今属山东省)人,羲之第七子。累迁建威将军、吴兴太守,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书精诸体,尤以行草擅名。幼时从父学书,传说他在学书时,羲之暗从背后掣其笔不得,云:“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桓温尝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鸟駮『0149』牛,甚妙。影响很大,宋徽宗御府所藏王献之书有89件,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史称“二王”。《晋书》卷八十八有传。

卞永誉(1645—1712年),字令之(一作合之),号仙客,盖州(今辽宁盖平)人,隶汉军正白(一作镶红.又作正蓝)旗籍。官至刑部尚书。博学好古,家富收藏书籍、碑帖、书画。能书,工画,曾随其叔三畏学写山水,善画水仙、柏石。善于鉴赏书画,朱彝尊《论画诗》有“妙鉴谁能别苗发,一时难得两中丞”之句,即指卞氏与另一位鉴藏家宋荦。所著《式古堂书画汇考》60卷采前人著录书画之作与其所目见耳闻者,汇而成编,上溯魏晋,下迄元明,集著录之大观,尽鉴赏之能事,至今仍是古书画研习者参阅和引征的重要书目之一。另著有《式古堂朱墨书画纪》80卷。其常用鉴藏印记有:“令之”、“仙客”、“式古堂”、“卞令之鉴定”等。

中国书画著录书。清卞永誉编著。分《书考》、《画考》,著录其目见之清代以前的法书、名画。是书淬取著录书画诸体之长处,又分门别类,先纲后目,先总后分,先本文而后题跋,先本卷而后征引他书,辨其源流,别其真赝,考究详明。又用大小字体、眉注圈识分别正文与外录,可谓条理井然,眉目清楚。自魏晋以来而迄清康熙时所传世之书画于此大备。书画之前有《书评》、《书旨》及《论画》,辑录诸家画论。此书著录宏富,尽管间有谬误,仍不失为一部考据精备之作。中国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由乾隆皇帝命令大臣编纂,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二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册;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书中收录的均为清朝宫廷所藏之书画作品。

文章标签: 书画 书法 洛神赋

猜你喜欢

水仙图
墨兰图卷
岁寒三友图
红衣西域僧图
鹊华秋色
蜀道难
饮马图卷
竹石幽兰图
双松平远图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 册 春秋仲尼延陵帖
宋拓大观帖(五) 册 春秋仲尼延陵帖
北宋搨绛帖(一) 册 春秋仲尼延陵帖
淳化阁法帖(五) 册 鲁司寇孔丘延陵帖
宋搨大观帖(五) 册 春秋仲尼延陵帖
御制重刻淳化阁帖(二) 册 孔子书
侯马盟书
0.22385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