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文:
《醉翁操》
琅然,清圜。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蕢过山前,曰有心哉此贤。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轼老矣,年来薄有诗文几卷,收纳罂中,幸不散逸。此外百无一莹,入山采药,追随异人,以希扶老之助,风雨闲门,恬然清卧而已。
寓居黄州书。
末开款署:“东坡寓黄所书,惟以诗文不散为快,遗荣知止,一何蚤生,真达人之观也。其昌。”
钤“董其昌印”、“青宫太保”、“玄赏斋”印。本幅鉴藏印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等。册后有清成亲王永瑆题跋一则。
此册所书节选自北宋苏轼《醉翁操》词册,册未署年款。据《明史》卷二八八《董其昌传》记载:“起故官,掌詹事府事。居三年,屡疏乞休,诏加太子太保致仕。”故从幅上所钤“青宫太保”印推断,可知该诗册为明祟祯七年(1634年)董氏致仕以后之作品。
是册仿苏氏笔法,用笔纯熟老辣,字里行间显示出苏轼书法之神韵,又颇具董氏个人风貌,故清成亲王在册后跋云:“文敏平生临书于宋,则苏、米居多,每自称不得不似,不得太似。”此册为董其昌晚年之佳作。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次子。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熙宁时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对王安石所行新政有异见,上书神宗,遂被贬谪黄州。元祐间复起用,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绍圣四年(1097年),党争又起,再谪惠州、儋州,最后北还,病殁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风格独具。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擅长行书、楷书,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家数。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为湖州竹派之一。传说他画竹干从地直起至顶,并不分节绘写。尝在试院,兴到无墨,遂用朱笔写竹,后人竟效,称为“朱竹”。能作枯木、怪石、佛像,出笔奇古。论画力主“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并提出“士夫画”(即文人画)之说。传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传世绘画有《古木怪石图》卷、《枯木竹石图》卷(与文同《墨竹图》卷合卷),现藏上海博物馆。著有《东坡七集》、《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等。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清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中国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由乾隆皇帝命令大臣编纂,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二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册;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书中收录的均为清朝宫廷所藏之书画作品。
清高宗内府所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称为希世之珍,并藏在养心殿“温室”,颜曰“三希堂”。
爵位名。其名始于南朝末期。隋代以皇帝的伯叔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唐代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宋明各代一般因袭不改。清代宗室封爵的第一级称为和硕亲王,主要用以封皇子,蒙古贵族亦有封亲王者。永瑆(1752—1823年),字镜泉,号少庵、诒晋斋主人。清乾隆皇帝第十一子,封成亲王。工诗文。书法初师赵孟頫、欧阳询,后涉足前代诸家,深得古人用笔之意。精真、行二体,兼及篆、隶,名重当时,为“乾隆四家”之一。刻有《诒晋斋帖》。官署名。管理东宫事务,以詹事为长官。始设于南北朝。北周不置。隋、唐、宋时期兴废不一。辽、金、元改称詹事院等名,变革不常。明洪武二十六年(1392年)复改詹事院。清顺治元年(1644年)设,寻裁。九年(1652年)复置,十五年(1658年)再裁。康熙十四年(1675年)再设,初仍掌辅导太子之职,康熙以后,不立太子,遂成为翰林院辅佐机构,备翰林官迁转地。嘉庆二年(1797年)以府事改隶翰林院,五年(1800年)复旧。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省入翰林院,寻复旧。二十八年(1902年)仍省入翰林院,遂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