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鹤林玉露》语轴,明,王穉登书,纸本,立轴,纵117.3厘米,横44.5厘米,行书,11行,301字。释文:唐子西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方足,旋汲山泉,拾松枝,鬻苦茗,啜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从容步山径,竹林与麛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既归竹窗下,则山妻稚子,作笋蕨,供麦饭,欣然一饱。弄笔窗间,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溪边邂逅园翁溪友,问桑麻,说秔稻,量晴较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一饷。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翠万状,变幻顷刻,恍可人(目),牛背笛声,两两来归,而月印前溪矣。人能真知此句之妙,则东坡所云,无事此静坐,一日如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所得不已多乎。万历丁亥三月上巳后三日,尊生斋烛下书。王穉登。本幅钤“王穉登印”、“王百谷”、“王百谷氏”。收藏印钤“小雪浪斋主人六十八后审定真迹”、“颜氏韵伯审定之章”。年款“万历丁亥”为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王穉登时年53岁。本文录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的一段。录《鹤林玉露》语轴书法劲健雅致,婉转秀美,间架、结构、用笔均师文徵明书法。线条婉转尖峭,运笔流畅曲折,体势修长连缀,宗文徵明而又有一定的变化。王穉登(1535—1612年),字百谷,江苏江阴人,后移居吴门(今江苏苏州)。10岁能诗,明嘉靖末年入太学。万历时曾召修国史。工书法,擅篆、隶、行、草书,行草书受周天球、黄姬水等人影响。著《吴郡丹青志》。唐子西(1070—1120年),名庚,字子西,眉州丹稜人。宋元祐六年(1091年)进士。为宗子博士,终承议郎。张商英荐其才,擢提举京畿常平,商英罢相,坐贬惠州,遇赦还。为文精密,谙达世务,文人风流,人谓“小东坡”。有《眉山文集》。《周易》即《易经》,是迄今最古老的占卜书,其内容对上古社会有所反映,记载了古人的一些思想意识。
文徵明(1470—1559年),原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徵仲,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家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显,父文林曾任温州永嘉知县。他幼习经籍诗文,喜爱书画,文师吴宽,书法学李应祯,绘画宗沈周。少时即享才名,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然在科举道路上却很坎坷,从弘治乙卯(1495年)26岁到嘉靖壬午(1522年)53岁,十次应举均落第,直至54岁才受荐以贡生进京,待诏翰林院。四年中目睹官场腐败,一再乞归,57岁回归故里,潜心诗文书画。他通晓各科绘画之艺,擅长各种细粗之法,其目力和控笔能力极佳,80多岁时还能十分流利地书写蝇头小楷竟日不倦。绘画上与沈周共创“吴派”,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书法上与祝允明、王宠并誉为“吴中三家”。

文徵明的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精山水。早年师事沈周,后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自成一格。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粗笔源自沈周、吴镇,兼取赵孟頫古木竹石法,笔墨苍劲淋漓,又带干笔皴擦和书法飞白,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细笔取法赵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较少空间纵深,造型规整,时见棱角和变形,用笔细密,稍带生涩,于精熟中见稚拙。设色多青绿重彩,间施浅绛,于鲜丽中见清雅。这路细笔山水属本色画,具装饰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气诸特征,也奠定了“吴派”的基本特色。文徵明是继沈周之后的吴门画派的领袖,门人、弟子众多,形成当时吴门地区最大的绘画流派。

文章标签: 书法 绘画 沈周 万历 文徵明 山水 赵孟頫

猜你喜欢

明 王穉登 行书自诗诗卷
元明书翰第六十七册 册 王穉登尺牍
明人尺牍下册 册 王穉登尺牍第一则
明人尺牍下册 册 王穉登尺牍第二则
明人尺牍 册 王穉登尺牍第一则
明人尺牍 册 王穉登尺牍第二则
明人尺牍 册 王穉登尺牍(一)
明人尺牍 册 王穉登尺牍(二) 
明人便面 册 明王穉登行书七言律诗
行草牡丹赋
《草书手卷曹植诗四首》
自书游包山诗 手卷
临唐太宗帖
行书卷纸本(顺治七年)纸本
书扇页纸本
杂诗草书
行草口号十首卷纸本
嵇康酒会诗卷草书
0.27713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