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园雅集》卷,清,八大山人书,纸本,行书,纵25.4厘米,横204.2厘米。

《西园雅集》卷释文

款署:“八大山人书。戊辰八月五日。”款印:“八还”。引首章:“黄竹园”。鉴藏印:“文心审定”、“荆门王氏珍藏”、“觉非审定”等4方。本幅录宋代米芾所撰《西园雅集图记》一文,见米氏《宝晋英光集》。文中记述了苏轼、王诜、米芾、黄庭坚、秦观、刘巨济等著名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共16人在驸马都尉王诜府中西园聚会的情景。与会的著名画家李公麟将此次盛集描绘下来,成《西园雅集图》。米芾则以文字形式将人物姓名、衣冠、坐卧神态及周围清幽旷远的环境一一记录,以备后人追随。此后,“西园雅集”便成为绘画史上常见的题材,米芾此文也成为对其最准确生动的注释。

“戊辰”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八大山人时年63岁,可知此卷为其晚年手迹。点画少顿折,多减省,将绘画的意象变化融入书法中,遂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意法相协,圆熟灵动,此为八大山人书法面貌独到之处。指文人雅士吟诗作画、议论学问以及休闲娱乐的集会。“八大山人”为清代著名书画家朱耷的别号。朱耷中晚年,在书画作品款署中多使用“八大山人”,直至去世。关于“八大山人”一号的含义有多种释法:陈鼎在《八大山人传》中说:“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无大于我也。”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称:“或曰,山人固高僧,尝持八大人觉经,因以为号。”又有专家认为“八大山人”这一别号和朱耷的出身与弃僧还俗有关:“八”指宁王朱权第八代孙;“大”与“耷”同声,表明自己是第八代子孙耷,现在归宗了。除以“八大山人”为号,朱耷还有“释传綮”、“刃庵”、“雪个”、“个山”、“驴”、“驴屋驴”等法名和别号。西园雅集。李伯时效小李将军为着色泉石云物草木花竹,皆妙绝动人。而人物秀发,各肖其形,自有林下风味,无一点尘埃气,不为凡笔也。其乌道帽黄道服捉笔而书者为东坡先生。仙桃巾紫裘而坐观者为王晋卿。幅巾青衣据方几而凝竚者为丹阳蔡天启。促椅而视者为李端叔。后有女奴,云鬟翠饰,倚立自然,富贵风韵,乃晋卿之家姬也。孤松盘郁,后有凌霄花缠络,红绿相间,下有大石案,陈设古器瑶琴,芭蕉围绕,坐于石盘傍,道帽紫衣,右手倚石,左手执卷而观书者为苏子由。团巾蚕衣,手秉蕉箑而熟视者为黄鲁直。幅巾野褐,据横卷画渊明归去来者为李伯时。披巾青服,抚肩而立者为晁无咎。跪而促石观画者为张文潜。道巾素衣,按静而俯视者为郑静老,后有童子执灵寿杖而立。二人坐于盘根古桧下,幅巾青衣袖手侧听者为秦少游;琴尾冠紫道服摘阮者为陈碧虚。唐巾深衣,昂首而题石者为米元章。袖手而仰观者为王仲至。前有鬅头顽童捧古研而立,后有锦石桥,竹径缭绕于清溪深处,翠阴茂密,中有袈裟退而坐蒲团说无生论者为圆通大师,傍有幅巾褐衣而谛听者为刘巨济,二人并坐于怪石之上,下有激湍潀流于大溪之中,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乐不过此。嗟乎!汹涌于名利之场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耶?自东坡而下,凡十有六人,以文章议论、博学辨识、英辞妙墨、好古多闻、雄豪绝俗之姿、高僧羽流之杰,卓然高致。后之揽者,不独图画之可观,亦足仿佛其人耳。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太原,后迁襄阳(今湖北襄樊),晚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地方官,宋徽宗时任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精书画,绘画擅长水墨山水,作泼墨云山,自云:“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米芾《画史》)创“米家山”。他善用墨法,董其昌评:“老米画难于浑厚,但用淡墨、浓墨、泼墨、积墨、焦墨,尽得之矣。”(《容台别集》)所创“米点山水”意过于形,极富笔墨情趣,使山水之格为之一变。

书法初宗二王、颜真卿,后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用笔变化多端,有“八面出锋”之誉,结体欹侧多姿,具真率自然之趣,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书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北宋四大家”。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次子。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熙宁时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对王安石所行新政有异见,上书神宗,遂被贬谪黄州。元祐间复起用,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绍圣四年(1097年),党争又起,再谪惠州、儋州,最后北还,病殁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风格独具。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擅长行书、楷书,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家数。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为湖州竹派之一。传说他画竹干从地直起至顶,并不分节绘写。尝在试院,兴到无墨,遂用朱笔写竹,后人竟效,称为“朱竹”。能作枯木、怪石、佛像,出笔奇古。论画力主“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并提出“士夫画”(即文人画)之说。传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传世绘画有《古木怪石图》卷、《枯木竹石图》卷(与文同《墨竹图》卷合卷),现藏上海博物馆。著有《东坡七集》、《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等。王诜(约1048—1104年前后),字晋卿,山西太原人。出身贵胄,娶宋英宗女,为驸马都尉。与苏轼等人交往密切,常相与酬唱,探讨艺术。工诗文,长于书画,尤擅山水,师法李成。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举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升起居舍人、秘书丞、国史编修官。绍圣年间因章惇、蔡卞等党人论实录多诬,被贬为涪州别驾,安置黔州,此后多次被贬官在外,最后至宜州(今广西宜山),死于该地。他曾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学于苏轼门下,被称为“四学士”。他善为文章,长于写诗,尤以擅长书法著称,其楷体字势开张,笔力刚劲;草体盘曲迴旋,变化无方,被誉为北宋四大书家之一,著有《山谷集》行世。秦观(1049-1100年),字太虚,改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江苏高邮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等职。受苏轼赏拔,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富于文辞,是北宋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淮海居士长短句》三卷。李公麟(1049—1106年),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城(今属安徽省)人。北宋著名画家。神宗熙宁中进士,官至朝奉郎。好古博学,喜藏钟鼎古器及书画。擅画人物、佛道像,尤精鞍马,更以白描画法独步当世,被评者推为宋画第一。

文章标签: 米芾 八大山人 黄庭坚 东坡 绘画 西园 雅集 苏轼 书画 幅巾 书法 居士 山水 人物

猜你喜欢

荷花小鸟图轴
山水轴
墨荷图
山水图册
猫石图
天光云景图册
芭蕉竹石图
行书千字字
行草书金山寺诗立轴 绢本
草书西苑诗卷
游包山集卷纸本小楷
书扇页纸本
行草书归田赋纸本
书扇页纸本
滕王阁序草书纸本
行书论书卷 绫本
0.15407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