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侍宴图》是南宋画家马远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华灯侍宴图》描绘了杨次山父子在上元节侍宴的场面,记述了南宋宫廷的重大活动。该画以俯视的角度写华灯初上时分官员们随皇帝宴饮观舞的情景,并在全景山水的描写中,烘托出了室内的豪华与欢乐气氛。图中隐约可见几位官员属身随侍皇帝饮宴官殿之外,乐舞的宫女摇曳着身姿,大殿之外的树木,好似也随着音乐起舞,姿态横生。这些树林,由近面远,渐渐隐设于雾色之中,只见宫殿后盛立着几棵松树,和远处云雾中抹青山。中景的松树刻而很具特色,用笔瘦硬如屈铁,枝条长面斜向出。 [1-2]
6 作者简介
画作内容
画中,远山眉黛,松枝逶迤,前庭梅树十余棵,数名宫女执灯起舞于梅林中,舞姿曼妙。殿宇华厦,灯火明亮,有几位大约是官员的人物,背向微躬,恭谨陪侍酒宴。内堂则幽深不可窥测。 [1]
宋宁宗题一首御制诗,云:“朝回中使传宣命,父子同班侍宴荣。酒捧倪觞祈景福,乐闻汉殿动驩声。宝瓶梅蕊千枝绽,玉栅华灯万盏明。人道催诗须待雨,片云阁雨果诗成。” [1]
款署“臣马远”,钤有乾卦圆印、双龙圆印、御笔之宝。乾隆跋中点明:“盖当时作此图,以侈一时盛事”。 [1]
创作背景
马远是南宋宫廷画家,杨皇后是其主要的艺术赞助人。杨皇后多次为马远之作题诗题句,其创作也势必迎合杨皇后的要求,“臣马远”的款识当为此意。从《华灯侍宴图》的笔法与风格来看,当为马远晚年之作,而杨皇后的题记,也属晚年风格。换而言之,画作的年代应在宋宁宗时代。 [1]
艺术鉴赏
主题
对于该画的主题,不同学者提出不同观点,毕嘉珍提出画中描绘的是“奢侈的赏梅盛宴”。彭慧萍则从画师的视角出发,指出此图反映了“深夜禁中大内的当差场景”。高居翰的分析是“马远想出了一个富于诗意的构图”,将宴席隐藏在向后延伸的宫殿图像里,只以庭园中的演艺者和侍从来传达娱乐的场景。
也有观点指出,这次宴会是宋宁宗为迎接签订“嘉定和议”的丞相史弥远而举办的,所谓“朝回中使传宣命”,并召马远及其子马麟陪侍,马远用绘画记录了这一重大时刻。 [1]
构图
一座孤零零的殿宇,矗立在远山近林中。阶墀下方极少渲染。殿内的君臣侍从沉浸在一片歌舞之中。视线由梅树上顶之势领起,沿华堂左侧引上,由屋脊折而向右,绕出一个反S形,而到达松树与远山,然后下垂,落空于远方薄暮中。观者除了感受宴饮之乐,还可能被近景的梅树、中景的松树、远景的山及苍茫的夜空所吸引。 [1]
技法
此图以俯视的角度写华灯初上时分豪门达官酒宴的情景,但作者的兴趣并不是放在细写堂内宴席与众宾客的活动上,他的独特构思在于成功表现外部环境上,描写烘托出室内的豪华与欢乐气氛。图中表现松树很具特色,用笔瘦硬,如屈铁,枝条颀长,而斜向出,下笔严正,以雄奇简练的笔法,表现树枝的坚挺有力,有“拖枝马远”之称。 [1-2]
后世影响
该画山而不作全景式图,取一角或一峰给予突出的描写。这是马远在继承前人山水画传统的基础上的突破,是他对山水画形式美感探索的成就。 [3]
历史传承
该画经乾隆皇帝收藏,后流入中国台湾,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4]
作者简介
马远(生卒年不详),南宋画家。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西南),生长于钱塘(今浙江杭州)。曾祖贲、祖兴祖、父世荣、伯父公显、兄逵,均为画院画家。他继承家学,历任光宗、宁宗朝画院待诏。擅画山水,取法李唐,能出新意,下笔道劲严整,设色清润。山石以带水笔作大斧劈皴,方硬有棱角;树叶有夹笔,树干用焦墨,多横斜曲折之态;楼阁大都动用界尺,而加衬染。多作“一角”、“半边”之景,构图别具一格,有“马一角”之称。又工画水,兼精人物、花鸟。与夏圭并称“马夏”,加李唐、刘松年,合称“南宋四大家”。存世作品有《踏歌图》《山径春行图》等。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