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曾(1876年3月12日—1923年9月17日),男,原名衡恪,字师曾,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

陈师曾出身书生门第,祖父是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著名诗人陈三立。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1909年回国,任江西教育司长。从1911年2月至1913年4月,他受南通张謇之邀,至通州师范学校(今南通师范学校)任教,专授博物课程。1913年又赴长沙第一师范任课,后至北京任编审员之职。先后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教授。1923年9月为奔母丧回南京,不幸染病逝世,终年仅47岁。 [1-2] 

主要成就

绘画艺术

陈师曾毕生致力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留学日本的经历则使其对西洋绘画有相当的接触和研究,他曾画过少量的西画作品,因此在对事物的观察以及绘画技法的运用上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由此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他的绘画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人物、风俗等皆有涉及。 [11] 

■花卉画

陈师曾的花卉直接学自吴昌硕,因此他的花卉明显具有吴氏的形神风貌。他更能上师古人,博习众采,徐渭、陈淳、八大山人、石涛以及“扬州八怪” 诸家皆有涉猎,并且将技法融为己用,笔墨上并不特意突现某一家的特点,创作时挥洒自如,自由奔放。陈师曾脱出藩篱,形成自己含蓄秀逸、古朴而不粗野、不以气势悍人而以气韵动人的绘画风格,这使吴昌硕也大为赞赏。陈师曾的绘画构图多变,形式新颖,不为程式所囿。作品取材既有传统的折枝花卉,也有对景写生的身边景物,似信手拈来,无拘无束。 [11] 


佛手图轴

近现代,陈师曾绘,纸本,设色,纵94.9cm,横41.5cm

画面右上方的自题署款:“壬戌初秋写于安阳石室。衡恪。”钤“衡恪大利”、“师曾”、“安阳石室”印。“壬戌”为民国十一年(1922年)。

图中画佛手果,造型准确,形态逼真。陈师曾于诗文典故方面的文化修养颇为深厚,此图中的题文出自清代龚自珍的《露华》,内容颇多涉及佛家典故。图文相合,使简单的画面更具深刻的内涵。陈师曾晚年得到一块安阳出土的唐代鋕石,出于对金石书法的喜爱,所以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安阳石室”。 [11] 


秋花图轴

近现代,陈师曾绘,纸本,设色,纵177.8cm,横89.8cm

画面左侧自题:“深浅花枝傲晚霜,独携尊酒赏群芳。炉锤别铸玺三品,织铄何人七日襄。壬戌阳月陈衡恪。”钤“陈衡恪”、“陈师曾”印。“壬戌”指民国十一年(1922年)。

图中画秋葵、雁来红、菊花等秋季花卉,构图随意,笔势挥洒自如。陈师曾的大写意花卉看似横涂纵抹,不究章法,实际上他所画花卉形态结构严谨,全然符合植物的自然生长状态,这与他留学日本学习博物学不无关系。 [11] 

■山水画

陈师曾在山水画的学习上竭力避免受近代尤其是“四王”流派的影响,甚至持坚决反对的态度。他努力恢复中国画“师造化”的优秀传统,并且吸收西方对景写生的特点,突破了山水画程式化的陋习。他画山水强调用笔,即使皴法也纯用中锋圆笔勾勒,绝不侧擦拖卧,也不施水墨烘染,有粗笔白描山水之效果。此外他还作有园林小景,用写生画法,简洁而富有诗意,充满生活气息。 [12] 


墨笔山水图轴

近现代,陈师曾绘,绢本,墨笔,纵67cm,横27.3cm

自题:“山气苍苍泉声咽,此中幽人头已白,安得无情顽如石。仲年贤娅雅赏。衡恪丙辰六月。”钤“衡恪之印”、“朽者”印。

自题中的“丙辰”为民国五年(1916年)。

图绘高山峻岭,飞瀑流云,茂林中幽舍掩映。

此幅作于1916年的山水画在陈师曾的绘画中属较早年的作品。作品构图稳健,笔墨深厚,反复的皴擦点染与他后期空勾无皴的山水画法有很大的不同,明显带有“金陵八家”之首——龚贤的笔墨意味。 [12] 


设色山水图轴

近现代,陈师曾绘,纸本,设色,纵88.7cm,横45.6cm

画面自题:“杳蔼烟林此屋居,生涯依旧襍樵渔。眼前目有青山福,阅画兴亡算问渠。己未初秋,衡恪。”钤“陈衡恪”印。

“己未”为民国八年(1919年)。

图画高山幽谷,山谷中林木茂盛,若干屋舍临流而建,更有泛舟扬帆者,如处世外桃源。

此图以水墨、花青、浅绛作淡设色山水,用笔粗率,略有沈周笔意,但笔风更为刚硬。笔划或纵或横,不求皴笔的细腻效果,突出笔划的意味,用墨相对单纯,体现了陈师曾山水画的基本风格。 [12] 

■风俗人物画

陈师曾的风俗人物画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取材紧贴生活,画法写实简括,面貌清新,别具一格。创作于1914—1915年间的《北京风俗图》(现藏于中国美术馆)是陈师曾美术创新及文人画思想最全面、最彻底的诠释。他以速写和漫画的笔法画了一批表现北京风土人情、具有鲜明的乡土色彩的小品画,有压轿嬷嬷、磨刀人、说书艺人、算命先生等各种人物。这些真实的反映普通民众生活和市井百态的题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陈师曾对西画现实主义表现方式的吸收和借鉴,也是对中国传统画家过于注重个人情感抒发的创作心态的一种超越。后来丰子恺的漫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陈师曾的启发和影响。 [13] 


读画图轴

近现代,陈师曾绘,纸本,设色,纵87.7cm,横46.6cm

本幅自题中的“丁巳”为民国六年(1917年)。

作者描绘的是1917年北京文化艺术界为水灾筹款的展览现场,具有接近新闻照片一样的写实性。画面上社会各阶层人士汇集一堂,气氛热烈。画中人物的面部用笔简洁随意,带有些漫画色彩。作者省略了线条,直接用大块墨色塑造人物的形体,短促细碎的线条只在局部作些勾勒,此外还用接近“飞白”的手法表现物象受光面的明亮部分。这种对线条的省略和对光线的感受及表现与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有着很大的不同,由此可以看出陈师曾的西画造诣。

《读画图》以传统的命题,新鲜的内容,中西合璧的技法诠释作品,体现了陈师曾富有创造性的绘画实践和探索。 [13] 

■故宫藏品

在故宫博物院所藏陈师曾的绘画作品中,所署最早的年款是1912年(壬子),之后自1916年陆续有历年的款署,直至1923年(癸亥)夏——师曾逝世前不久。

故宫所藏的陈氏作品,题材以花鸟画为主,约占十之七、八,其次是山水画,人物、纪实题材仅《读画图》一幅。这样的收藏比例与陈师曾现存作品的整体状况相一致,反映了陈师曾绘画创作的题材倾向。就大的艺术背景而言,晚清至民国年间是花鸟画大盛的时代。山水画发展到清初“四王”笔下已近登峰造极,之后突破有限,至晚清更显颓势,而花鸟画则在晚清“海派”诸家的振兴下愈发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可以说陈师曾的艺术创作顺应了历史潮流,反映了时代风格。

陈师曾一生画花鸟居多,但他作品中的人物纪实题材却更为引人注目。故宫藏品中的《读画图轴》,从题材的现实性,场面的纪实感,以及中西参用的绘画技法,都是近代绘画中不可多得的写实佳作。 [14] 

篆刻艺术

清末民国初年时,金石文字学盛兴,篆刻也随之发展,至吴昌硕、齐白石而达到顶峰。篆刻将中华文字的结构之美、书写之美、布局之美融为一体。篆刻家多是文学书画等多方面修养并蓄的文艺家。陈师曾的篆刻早期受蒋仁、黄易、奚冈等浙派影响,后得益于赵之谦、吴昌硕等近代篆刻名家,又从汉铜、鼎彝、砖瓦、陶文等古文字中广泛汲取营养,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吴昌硕又名吴仓硕,陈师曾的斋号之一就是“染仓室”,表明了他与吴昌硕在艺术上的渊源,其印谱即称《染仓室印存》。与绘画一样,陈师曾的篆刻亦学吴,但又不全然类吴,他的篆刻笔姿刚健婀娜,拙中见巧,出奇造意,于古朴中富灵秀之气。 [15] 

美术史研究

陈师曾不仅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美术史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在绘画创作的同时还在美术史研究和美术教育领域取得了不斐的成就。 [16] 

■《中国绘画史》

陈师曾在艺校讲授中国绘画史,他的授课讲义在他去世后刊印出版,成为近代出版的中国绘画史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分三编:第一编上古史,分六章,叙述三代至隋的绘画;第二编中古史,分四章,叙述唐至元的绘画;第三编近世史,分两章,叙述明清两代绘画。全书约4万字,梳理历代画史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内容提纲挈领,文字简明扼要,是一本极好的美术史普及读物。他还撰写了大量有关画史的专题论文,如:《中国人物画之变迁》、《清代山水画之派别》、《清代花卉画之派别》等。

《中国绘画史》 济南翰墨缘出版 1925年

《中国绘画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

《中国人物画之变迁》 《东方杂志》 第18卷第17号 1920年9月

《清代山水画之派别》 《绘学杂志》 1920年6月

《清代花卉画之派别》 《绘学杂志》 1920年6月 [16] 

■《中国画是进步的》

在绘画理论方面,陈师曾针对当时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艺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绘画的论调写了《中国画是进步的》一文,引证大量历史事实,有论有据地摆明了自己的观点——中国画是进步的。该文体现出陈师曾实事求是和勇于坚持自我的学术态度。陈师曾又根据自己对绘画起源的研究和习画并教画的经验写成《绘画源于实用说》和《对于普通教授绘画科的意见》两文,对艺术教育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中国画是进步的》 《绘学杂志》第三期 1921年6月

《绘画源于实用说》 《绘学杂志》 1920年6月

《对于普通教授绘画科的意见》 《绘学杂志》 1920年6月 [16] 

■《文人画之价值》

陈师曾最有影响的文章应属《文人画之价值》。对于何为“文人画”,陈师曾在文中写道:“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对文人画的特点,他如此分析:“文人画首贵精神,不贵形式,故形式有所欠缺而精神优美者,仍不失为文人画。文人画中固亦有丑怪荒率者,所谓宁朴毋华,宁拙毋巧,宁丑怪毋妖好,宁荒率毋工整;纯任天真,不假修饰,正足以发挥个性,振起独立之精神,力矫软美取姿,涂脂抹粉之态,以保其可远观不可近玩之品格。”陈师曾最后归结文人画的四要素,一为人品,二为学问,三为才情,四为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这篇文章不仅表达了陈师曾对文人画的理解和评价,同时也体现了陈师曾自身所追求的艺术理想。

《文人画之价值》 《绘学杂志》第二期 1921年1月

《文人画之价值》 《中国文人画之研究》 上海中华书局 1922年

《文人画之价值》 《美术论集》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6年 [16] 

作品风格

陈师曾作画追求创新,努力恢复中国画“师造化”的优秀传统。他的山水参合沈周、蓝瑛、石涛、髡残诸家,笔法生辣有力,作园林小景饶有诗意;写意花卉近得书画大家吴昌硕指点,远追明末陈淳、徐渭,结合写生,自成一格;风俗人物画真实生动,风格清新爽健。陈师曾通晓中西绘画的原理,主张中国画革新,但并不附和“西洋画科学,中国画不科学”的肤浅论调。他的艺术作品体现了一个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画家多方面的艺术追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17] 

人物评价

梁启超在致悼词中称:“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质,而吾人之损失,乃为精神。”吴昌硕的题字是“朽者不朽”,这是对陈师曾艺术人生的最高评价。 [4] 

陈师曾的代表作《文人画之价值》,是20世纪以理论形式肯定中国文人画的第一人。他中西融合、固本出新的画学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他认为中西绘画没有谁优谁劣、谁高谁低的问题,中国画坛的流弊是“沉滞不前”,“宜以本国之画为体,舍我之短,采人之长”。他主张“中西融合”、“固本出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这种画学思想在五四之前是难能可贵的,也是超前的。他提倡师法自然,开启花鸟画、山水画亲近自然之先河,主张人物画当随时代,充分体现其思想敏锐、治学严谨的大家风范,为现代美术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8] 


文章标签: 陈师曾 绘画

猜你喜欢

幽林芳意
玉质自能无暑意
兰石图
四条屏 幽林芳意
四条屏 怨秋凋
四条屏 扶摇绿叶
四条屏 玉质自能无暑意
玉质自能无暑意
陈师曾山水图轴2
山水诗画图
革命题材书法
花卉四条
七言联 上
翠微红叶图
摹顾恺之女史人物卷全图
牡丹图轴
法师罗汉长卷
名画要如诗句读
0.08295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