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社图》是北宋李公麟所创作,现藏南京市博物馆,此图所画的宗教故事,说的是东晋僧人惠远等十八人在庐山东林寺建莲社,提倡“弥陀净土法门”。


作品介绍

《莲社图》,(南宋摹本), 绢本、设色,92cm×53.8cm。钤印:清湘济、苦瓜和尚、苦瓜和尚(三次)、清湘石涛。鉴藏印:赐研斋、心盦、臣元龙、兰唐、陈广陵氏、予坚原名宇厚、干斋、此中有真意、山尊、吴旆启事、吴旆、伍氏南雪斋书画之印、伍元蕙俪荃甫评书读画之印、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赐汝以福(二次)、香雪翁(三次)、倚权势无辱善良、作事须循训天理出言要顺人情、善人则亲近之、大溪林氏雅宜山斋供养。题识:湘源石涛济道人敬画。

《莲社图》的款识,前后共二处,一为画成时的落款,“湘源石涛济道人敬画”题在卷首右下方。一为乙酉年(1705年)重题的长跋,书自己的画语。从款字的笔法及字号的用法上可看出二题并非出于同时。前一题的书法,与我们所见到的石涛三十岁前后楷中兼行,舒撇展捺的一种书体极相似。石涛所称的“湘源”,即湘江之源——广西,这是他的祖籍。他的一方印章“赞之十世孙”正是为怀念那位袭封于广西的高祖靖江王朱赞仪而刻,显赫的出身成了他永远的记忆。这种落款形式在石涛的早中期作品,如故宫博物院所藏他庚申种秋画的《山水图册》、上海博物馆藏的辛酉七夕所画《山水花卉》册中都偶能一见。不过在石涛的晚年,“湘源”被改成了“清湘”,成了人们习见的石涛字号,“湘源”反不为大家所熟知了。款字的书写特征这一不为人熟知的早年别号,为鉴定《莲社图》提供了又一可靠的依据。

作品赏析

画画外无道,画全则道全。千能万变环转,定始于画归于画也。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自立矣。然则尽我所有,法无居焉。法乃出世之人立之也。乙酉(1705年),清湘阿长,大涤堂下。

《莲社图》画的是晋代高僧惠远等在庐山白莲池畔结社参禅的故事。与《十六应真图》相比,人物占的位置和比重更突出,对面目、服饰的细节描写更具体,也就更生动传神,线描同样瘦挺缜密,但更圆熟。山石的画法,也显得老到而有力度,烘染更大胆湿润,凸现了人物在画中的地位,使之与周围的环境融洽。其成熟程度和艺术水平,应在《十六应真图》之上。

作者简介

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汉族,舒州(今安徽桐城)人。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好古博学,长于诗,精鉴别古器物。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李公麟因风痹致仕,归居龙眠山庄(位于桐城龙眠山,山北为庐州舒城县,李公麟舒州舒城人),自作《山庄图》,为世所宝。传世作品有《五马图》等。

作品题材

关于“白莲社”,历史上有不少人画过这一题材,目前能见较早的一幅是传为李公麟外甥张激所作的手卷(今藏博宁博物馆)。如果拿石涛的《莲社图》与这幅南宋人所作的同名手卷相比较,我们会发现其中的某些相似之处,两卷的人物组合、动作、聚散乃至基本的造型都大致相同。只是石涛画得更精到,更重视细节的描写,线描亦由兰叶描改为铁线描,而树石的画法,则完全不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传为张激的画的这一南宋本子,由于清初时期尚未入宫(它曾为梁清标所藏),青年时代曾一度活动在收藏风气很盛的江浙、安徽一带的石涛,很有可能见到过这个手卷或一个忠于原作的摹本。但作为一个非常有自信的天才画家,石涛绝不愿意亦步亦趋刻板地死临前人的作品,而是在取其大略的情况下进行再创造,这正是一直强调“我用我法”,反对“古人既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的化古为新的石涛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石涛既超越了前人,赋予《莲社图》全新的面貌与笔墨,也超越了自己,使这一于《十六应真图》的工笔人物手卷,画出了更高的水准。据于古人,屈从古人,处处“存我”的艺术个性,再一次证明了石涛此卷的可靠性。

文章标签: 石涛

猜你喜欢

沙汀烟树图
沙渚凫雏图册页
墨龙卷
雪树寒禽图
无花果图
维摩居士像
草书浣花溪图
法海灵山图册
十六罗汉图
风雨牧归图
雪江归棹图
诸上座帖 草书
上博画集选
胡骑春猎图
莲鹡鸰图
玲峰鹁鸽图
五龙图卷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