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傩图》是宋代佚名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是一幅描写民间驱除厉疫习俗的风俗画。“傩”的含义是借祭神来驱除厉疫。此图中的人物有的戴假面具,有的拿法器,有的击鼓,手舞足蹈,表现了人们驱除厉疫的传统形式。整幅图中的人物姿态各异,装扮奇特,衣纹细致,动作滑稽、诙谐夸张,构图新奇。场面气氛欢快热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表现了人们驱恶避邪的决心和美好愿望。 [1-2] 


画作内容


该图为描写民间驱除厉疫习俗的风俗画:画面上共画十二人,分布在画面的各个部位,几乎布满了整个画画。所画的人物,头大身躯矮小,与常人不一,人物比例失调,人物的面部夸大,有些变形。举行大傩时,人们头戴各种奇异的面具和各式的帽子,有的戴冠帽、竹斗笠,有的裹着幞头、顶斗、柳篓或簸箕,另有的背蚌壳、戴牛首。头上插有花枝,饰有松、柏、梅、蝴蝶、飞蛾或翎毛等,身佩生活用具、木板、竹简、水瓢、炊帚等物,又有蚌壳、蟾蜍,鳖等水族动物,有的手中或身上系拿着鼓、铃、檀板等乐器。他们戴着各种假面具,持武器、鸣法器,作出与鬼神作决斗的姿势。十二个人围成一团,手舞足蹈。 [3] 

创作背景

在中国的绘画史上,描写民间风俗习惯的绘画,到了宋代已有了较大的发展,《大傩图》就是一幅风俗画。 [3]  据其绢色、笔法、人物服饰等等,一般认为系南宋作品,或疑为当时宫廷院画。 [4] 

艺术鉴赏

该图共画有12个人,画面的人物姿态各异,人物形象生动活泼,他们身上所穿是稀奇古怪的服装,衣纹细致;服饰图案描绘精工细致,衣纹笔法劲健潇洒、构图新奇,十二人布局得宜,整个画面的上下、左右显得充实饱满。

头上所戴也是丰富多彩,有的是面具、冠帽、竹斗笠和牛首,有的是斗、柳篓或簸箕,有的裹幞头,有的插花枝、松、柏、梅,有的饰有蝴蝶、飞蛾或翎毛等;所持物件亦是各种各样,有的是手持铜铃、檀板等乐器,有的身背蚌壳、肩挑包裹,有的背着大鼓,有的身佩木板、水瓢、炊帚等生活用具或蟾蜍、鳖等水族动物。人物老少皆有,身躯矮小,头大面阔,身材比例失调,神态各异,形象夸张。或击鼓,或鸣法器,手舞足蹈,作出与妖魔鬼怪、瘟疫疾病决斗的姿势。人物姿态生动活泼,动作幽默诙谐,神情表达细腻,富于变化。 [2-3]  [5] 

文章标签: 人物

猜你喜欢

道服赞
松风阁诗
行书社甫
廉颇蔺相如列传草书
草堂客话图
雪山行旅图
上博画集选
溪山雪意图
晴春蝶戏图
禽浴图
山水图
风雨牧归图
猎犬图
商九老图卷
鹌鹑图
维摩演教图卷
梨花诗 行楷
寒山飞瀑
0.11161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