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清远图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溪山清远图》是南宋画家夏圭所创作的一幅纸本水墨山水画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1] 

《溪山清远图》描绘了江南晴日的湖山景色,图中有群峰、山石、茂林、楼阁、长桥、村舍、茅亭、渔舟、远帆,勾笔虽简,但形象真实。且景物变化甚多,时而山峰突起,时而江流蜿蜒,不一而足,但各景物设置疏密得当,空灵毓秀,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达到了所谓的“疏可驰马,密不通风”的境地。 [2] 


画作内容

《溪山清远图》为十张纸接成,除第一段为25cm外,后九段均96cm左右。全图绘晴日江南江湖两岸山色空蒙、水光潋滟的清远秀丽景色。整个画面从右往左可分三段,其依次为:

第一段画面从雾景开始,近处的巨崖大石清晰可见。一片茂盛的松林在阳光下生长,松树从石头的细缝里长出来,树枝十分锐利,有种顽强的生命力。此段中间部分有乾隆的“僧寺几区心与静”等题字,题字下方画了几座庙宇,庙宇藏于茂密的树林之中,融于自然之中,寺庙前的有几人若隐若现。

第二段忽然出现了一个雄壮的大山,后有三艘船从远方而来,饱满的帆带着船前行;悬崖下面有一个人拿着琴,山下还有一处观景亭。又有一座用柱子架高的桥,亭子里坐着的人在观赏湖光景色,这座桥更像是观景桥。

第三段则是很多陡峭的山峰,山的形状变化多端,有淡淡的云雾衬托着远山的陡峻。然后云烟聚合,在水边的沙洲处画有一座竹桥,一个渔民从桥上经过,又有一处树的树枝伸向水面。 [3] 

图中无款印,有清代宋权、宋荦收藏印四方、“黔宁”及“公馀”两半印等,后纸有三段跋文,从右往左依次为:

元末明初陈川题诗:“我家东南丘壑好,曲折云林护微杪。涧沙流水春自香,石楠碎叶秋如扫。缚柴野桥松雨凉,鸣钟破寺茶烟杳。山椒茅亭如笠大,石脚渔舟似瓢小。人家制度太古前,鸡犬比邻往还少。酒盆吹香小店门,落日渔樵多醉倒。六年不归长梦见。白发忘情负鱼鸟。晴窗见画三摩挲。旧梦微茫今了了。不知何处得此图。觉我山居殊草草。安得溪南写石田。便携妻子从兹老。”

陈川又跋:“余家天台有岩谷之胜,每爱云林蔽亏、风日阴翳,心甚惬之。思得善手者绘为图,以有事北上,未暇也。别来六年,未尝不在梦想。今年还江南,留杭十日,适吴生持夏圭《溪山清远图》来请诗。披玩再四,历历皆昔有也,乃知古人笔墨之妙。似为我发。叹赏之余,因书长诗数韵以识余感。时洪武戊午春三月十日陈川跋。”

元末明初平显题跋:“奉次陈东之先生王韵以致景慕。画家粉本尤精好,赏鉴谁能察毫杪。良由天质发自然,惨淡经营信挥扫。珪森父子鸣赵季,丘壑胸襟气深杳。墨卷波涛沧海立,笔缩烟云天地小。冥搜远寄作此图,绎思通灵古来少。东南四万八千丈,玉室璿台势倾倒。北归有客怀故乡,怅望清猿与幽鸟。空悲白发岁年徂,不得痴儿公事了。神游翠壁揽长萝,梦濯云溪藉纤草。金庭之魂可些招,应蹑去踪追二老。松雨老人虎林平显。” [4-5] 

创作背景编辑

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宋代时达到了鼎盛时期,后来的南宋与北宋的绘画风格又是截然不同的。在南宋的绘画风格形成的过程中,夏圭等“南宋四大家”,是开创并促进发展山水画的中坚力量。《溪山清远图》可为夏圭山水画的代表作,此图与李唐《万壑松风图》的画法一脉相承,都从大小李将军,荆关,范宽发展而来,夏圭此图在用水上见长,称拖泥带水,在画法上有所发展。 [6-7] 

另外,此卷无款识,故学术界对于此卷是否夏圭真迹有些争议。按照一些日本学者的看法,《溪山清远图》卷的风格与南宋画风不符,从而将其判为明代的仿制品。然中国台湾的学者李霖璨认为:“我们所以相信这幅长卷是夏禹玉氏手迹的原因,乃是由画家风格方面着眼…大斧劈皴,减笔人物,笔致犀利清润,墨色多焦与淡墨之对比……在在都是南宋夏圭的面目风采,我们对这种风采神交已久,所以展卷快睹,大家异口同声地都说:此非夏圭不办’!一早于此尚没有这种画法(如李唐即较此繁细),晚于此的明朝戴进,又高跻不到这样的画界,即没有如此超脱的意境,优美又如此劲拔之笔墨。因此,由画家风格方面着眼,大家都口无异词地把这卷归属于夏圭的名下,而且还公认为这是他存世的第一杰作。”(李霖璨:《中国画史研究论文集》)现在美国及中国台湾学者几乎都同意这个看法。 [8] 

艺术鉴赏

主题

《溪山清远图》是南宋表现水这一主题的佳品。此长卷由十张纸接成,画幅内景物变换繁多,山冈巨石、峭立危岩丛林茂树、小桥流水、楼阁村舍应有尽有,江面云雾弥漫,渔舟隐现,一派溪山无尽之壮景,高远与平远、深山与阔水紧密相接,气脉通连,空灵疏秀,是山水图中鸿篇巨制。 [9] 

构图

作者对《溪山清远图》全卷的构图布局思考缜密。近9米长卷上,景物变化甚多,时而山峰突起,时而江流蜿蜒,茂林、楼阁、长桥、村舍、渔舟、远帆不一而足,但画面毫无堆砌拼凑之感,反觉空灵毓秀。首先是因为画家运用仰视、平视、俯视不同角度取景,因而产生了独特的空间结构。其次是由于画家将画卷下部如巨石、江岸、树木、楼阁、桥梁等以实景写,清晰可感;而在画面上半部,则以清淡之笔描绘远山等虚渺之景,或用大片留白表示江水,因而画中景物设置疏密得当,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达到了所谓的“疏可驰马,密不通风”的境地。 [2] 

技法

)

《溪山清远图》中山石用秃笔中锋勾廓,凝重而爽利,顺势以“侧锋皴”,“大、小斧劈皴”,间以“刮铁皴”、“钉头鼠尾皴”等,再加点笔,虽简而变化多端。夏圭非常擅长运用墨色的变化,在惯用的层层加皴、加染的“积墨法”外,还加用“蘸墨法”,就是先勾出轮廓,以侧锋皴和大小斧劈皴,间以刮皴、钉头鼠尾皴等,使山岩坚硬凝重的质感顿时显露出来。夏圭在用墨方面尤为擅长,远景墨色清淡,近景墨色较浓,在墨色的丰富转化中,既使用层层皴、加染的“积墨法”,也使用先蘸淡墨,后在笔尖蘸浓墨,渐次画去,墨色由浓转淡、由湿渐枯的“蘸墨法”,以及多种形式的“破墨法”,使画面水墨交融,灵动鲜活,极其优美地表现了清幽旷远的湖光山色。 [2] 

名家点评

吉林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树海:整幅《溪山清远图》篇幅宏大,显然是全景构图,没有采用“夏半边”,但也许是受了“半边”概念的制约,人们才将如此恢阔的山川水色,仅以“溪山”而命名。 [10] 

历史传承

《溪山清远图》元末明初时经陈川,在《明诗综》中有著录。清代时被宋权、宋荦所鉴藏,后为乾隆所得,但《石渠宝笈》未见著录。 [11] 

重要展览

2010年7月1日至9月25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的“百禽百声音·一动一情性——边文进三友百禽特展”上,《溪山清远图》为其展品之一。 [12] 

作者简介

夏圭(生卒年不详),一作夏珪,字禹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画家,与李唐、刘松年、马远并称“南宋四大家”。宁宗时任画院待诏,赐金带。善画山水,属水墨苍劲一派,喜用秃笔,下笔凝重,继承发展了李唐的大斧劈皴。取景简练,常以半边景物表现空间,与马远有异曲同工之妙,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其代表作品有《溪山清远图》《西湖柳艇图》《雪堂客话图》等。 [13] 

文章标签: 溪山

猜你喜欢

山水图
五位图
松下观瀑
西湖柳艇图
雪堂客话图
坐看云起
临流抚琴图
山水图
山腰楼观图
维摩演教图卷
潇湘卧游图乾隆题字“气吞云梦”
九龙图
双松图歌卷楷书纸本
砥柱铭
哺雏图
柳塘牧马图
进马图
五马图
0.14745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