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图中画湖石一块勾染相间,玲珑剔透,为太湖之滨之特产。竹叶仰势,交叠互破,层层密布,前以焦墨,后辅淡墨相衬。竹之姿韵全出于自然,幽篁新笋并立,交错间不平不乱,枝枝呼应,叶叶顾盼。着重以写实的方法,表现微风送爽,万竿交鸣之声。特别是画中多枝尚未解锋的稚笋,以墨之浓淡破墨晕染而成,生趣盎然,撑叶翻择更显自然之神韵。兼用勾、染画法,萧疏情逸,涡孔窍穴,连勾带染,跌宕起伏,峰石惟妙惟肖,得皴染玲珑之致。 [2-3]
画作内容
该图墨笔画湖石一块,石后几株新篁参差林立,或高节劲挺,竹叶繁茂或斜;逸旁出,枝梢稚嫩,更有数枝尚未解箨的稚笋翘立竹间,其间若有轻风斜斜细吹,所有的竹叶皆作仰势,枝叶摇曳。石下是平缓的土坡,幽草傍地而生,葳蕤纤柔。 [4]
自题“东准顾安定之”,下钤“顾定之印"等印。画幅中另有两首七言题诗,其中文人张绅诗云:“三十六竿吹紫烟,云中播盖满诸天,白鸾翠凤驮经至,个个飞来宝座前。” [5]
创作背景
宋代的花鸟画创作,代表院体风格的黄派花鸟占统治地位,画风艳丽工致,使得与黄筌齐名但风格迥异的徐熙的孙子徐崇嗣也不得不改变家风,转而效仿黄体而创造了“重彩没骨"法。此外,与院体花鸟相异趣,院外的水墨花卉也逐渐盛行。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题材的士大夫画家逐渐增多,到元代发展达到高峰。顾安以善画竹闻名于世,尤其喜画风竹新篁。画法综合文同及赵孟頫、李行、柯九思诸家所长,自成面貌。《幽篁秀石图》为顾安墨竹代表作。 [6]
艺术鉴赏
顾安在创作上力求表现竹子“清且真”的物态风神。“清”是指竹子不卑不亢、清高脱俗的内在品性,它是元代文人画家所追求向往的君子品德;“真”是指竹子清瘦隽逸、披霜戴雪的外在形貌,强调竹画艺术的写实精神。 [1]
技法
竹叶的画法遵循赵孟頫所倡导的“写竹还须八法通”的原则,熟练地以书法的“捺”法起笔收笔,叶根及叶尖皆见笔锋,写出其错落参差、披离偃仰之态。图中的湖石以墨、色点染,具有玲珑剔透之美,也映衬出竹之秀润娴静。全图以简洁的笔墨营造出“无穷出清新”的清逸意境。 [1]
画家用笔细劲有力,用双勾画竹叶,再以浓墨填染,表现出无尽春意。竹竿则用淡墨勾画,有的竹叶也用淡墨填染,浓淡相配,表现出清雅之韵。画家高超的技艺手法,把湖石表现得玲珑剔透,带勾带染,使得造型隽美,富有立体感。在用笔上则严谨自然,劲挺有骨,悉尽笔墨之能事,清润之气扑人眉睫。 [7]
构图
在构图上,枝叶组织别饶其趣,生动地描绘出新篁枝枝错落、叶叶有致的不同情势,可自立为一格,加上那块灵秀奇特的湖石,更加衬托出丛竹潇洒清翠的韵致。 [8]
作品评价
陕西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陈斌:该图奇石拱立,别透玲珑,旁边有春笋破土而出。石后有几杆修篁劲挺,生意盎然。画面通过墨色变化。将竹的姿态刻画得生动自然。 [9]
历史传承
该图原藏清宫内府,宣统年间流入民间,为徐石雪所收藏,新中国成立后捐献给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于1957年4月27日将它拨交故宫博物院,先收藏与北京故宫博物院。 [1]
作者简介
顾安(1289—约1365),元代画家。字定之,号迂讷居士,一作迂讷老人,平江(今江苏苏州)人,家昆山(今属江苏),祖籍淮东,因自称“淮东顾定之”。擅墨竹,常作风竹新篁,行笔谨严,道劲挺秀,用墨润泽焕发,画湖石带勾带染,得玲珑透秀之姿,在李行、柯九思外,自有一股萧疏清逸之气。亦工行、楷书。传世作品有《幽篁秀石图》《风竹图》《墨竹图》《平安磬石图》《拳石新篁图》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