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石疏林图》是元代画家赵孟頫创作的纸本墨笔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幅绘古木新篁生于平坡秀石之间,以飞白法画石,以篆书法绘树,纯用水墨表现,是作者“书画同源”之理论在绘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1]  全图巨石疏空,竹叶秀润,枯木荒简,自成一股浑然天成的文人清气。 [2] 


画作内容


画中作一巨石;又画古木丛篁,分置巨石罅隙间;巨石前,生长着一簇簇的竹丛,地上长有小草。 [2] 

尾纸上有作者自题一首七言绝句:“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1]  [3] 

拖尾有元代柯九思等6家题记,钤元“柯敬伸氏”、清“蕉林粱氏书画之印”等多方。 [4] 

创作背景

水墨枯林竹石,大抵始于唐代,至北宋文同、苏轼有较大的发展,南宋金元间继有作者,至赵孟頫加以强调,形成一时风气,盛行于整个元代。此图后纸的自题诗表明他主张用书法的飞白画石,以写籀之法画枯木,以“永字八法”写竹。这幅《秀石疏林图》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具体实践。 [2]  该图拖尾有柯九思、危素、王行、卢充赖等元代中后期宫中官宦们的题文,很可能是赵孟頫在大都任上完成的,其作留在了大都。 [4] 

艺术鉴赏

主题

在画作多变的笔法中,可窥到作者的情感特质,看那兰花似乎被雨水或露水浸透,晶莹洁润,异常可爱。石头虽是以急促而宽博的飞白线条勾出,但由于转折力度弱,加之淡墨多,故萧散而不苍涩,仍显得玲珑剔透。全图如散花天女,珠玉环佩,玲当作响,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纯洁生灵的深挚的爱和对秀美的追求。 [5] 

形象

画中巨石全用草法,横拖竖抹,忽行又止,树与荆棘用楷法和隶法,兰竹用篆法。于是石之苍朴、兰之滋润、棘之挺拔,相互辉映,秀丽、萧散、幽淡诸种味道交织并纳、浑然一体。 [5] 

技法

从这幅《秀石疏林图》可以看出,坡石的勾皴以侧锋斫扫,苍劲的笔道中丝丝露白,正是典型的“飞白”书体;枯木则笔笔中锋,点划凝重,曲折重迭,顿挫有致,显出篆籀的意趣;写竹筱、踢枝用行草法,劲利而有弹性,撇叶用八分法,丰腴而又敦实,侧、勒、努、趯、策、掠、啄、磔,悉合“永字八法”,枝叶纷披,摇曳生姿。整个描绘,以轻重疾徐的笔势,配合了干湿浓淡的墨彩,来摄取对象的形质、态势、情趣,朴实利落中,特别显得格局宏敞,意象高华。 [6] 

此图中的拳石,以侧锋“飞白”笔法绘成,极显空灵洒脱之意,而疏林的竹、点叶树、枯枝,包括石根下之小草,则运用了中锋的勾、撇、点。竹为新竹矮篁,以浓墨之笔画叶,笔力凝重。画草则用弧曲自下向上掠去,显出草的秀气和生命力。三支枯干,似鹿角形状,其线条圆曲坚挺,有北宋画风遗韵。图左边一株点叶树,枝干硬曲,可看出用笔顿挫转折,用中锋直点树叶,含蓄内敛。 [7] 

名家点评

当代书画家陈振濂:碎石峻嶙,枯枝槎牙,在画面中心聚集起一丛荆棘横生的线条组合,组合中疏密有序,密集参差,连空白都似乎是信手拈出中含有无限的生机。 [8] 

后世影响

该图成为后世“书画同理、同源论”的例证。赵孟頫书画相通的画学思想深化了元代文人画的艺术追求,在画枯木竹石时,赵孟頫强调了书画用笔的内在联系。赵孟頫的“古意论”和“书画相通论”导引了元代宫廷和江南文入画的发展趋向,故该图在文人画中的艺术影响是十分深刻的。 [4] 

历史传承

该图在《石渠宝笈·初编》、《虚斋名画续录》著录。 [4] 

该图经元柯九思、明项元汴、清梁清标等人收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9] 

重要展览编辑

2017年9月—12月,北京故宫博物院在武英殿举办“赵孟頫书画特展”,《秀石疏林图》在其中“第二单元:书画交辉——赵孟頫的艺术成就·书法艺术”中展出。 [10] 

作者简介

赵孟頫(1254~1322),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故画史又称“赵吴兴”。宋亡,入仕元,累官至翰林学士,死后,追封魏国公,谥文敏。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绘画领域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书法造诣高深,早年学宋高宗,后取则王羲之、王献之,末后复学李邕,以完全唯美的风格见称,被誉为“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是唐以后书法的集大成者,对当时及后世影响很大。 [11] 

文章标签: 赵孟頫 书画 书法 枯木 秀石

猜你喜欢

水仙图
墨兰图卷
岁寒三友图
红衣西域僧图
鹊华秋色
蜀道难
饮马图卷
竹石幽兰图
双松平远图
人物龙凤帛画
越王鸟虫书石矛
金银铜器
人物御龙帛画
覆盖的大锅(ting)
0.14750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