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元赵孟頫题烟江叠嶂图》是北宋画家王诜的作品,藏上海博物馆。赵孟頫实际书写的是北宋苏东坡题咏王诜《烟江叠嶂图》诗一首:江上愁心千叠峰,浮空积翠如云烟。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赵孟頫墨迹传世虽多,惟大字却少见。从中不难看出其大字功夫之深。后文征明在赵孟頫书苏轼题王诜《烟江叠嶂图》诗后补水墨米家山水。
写作时间
《烟江叠嶂图诗卷》抄写的是苏东坡的《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 —首七古,《烟江叠嶂》原是王诜(一O三七—一O九三;或作一O四八—一一O四)所作。王诜,字晋卿,妻英宗之女蜀国长公主,官驸马都尉。能诗善画,尤长山水,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均有交往。他作此图后,东坡即有诗题。这首诗以诗的语言展示了画面的情景,也隐寓了归田的思想。由于东坡这首诗精彩异常,东坡诗题后,王诜也即有和诗。而《烟江叠嶂》图也声誉鹊起。后来,王诜又作过同样题目的烟江叠嶂图多件。传世的《烟江叠嶂图》,上海博物馆藏,绢本,后有宋濂跋:“王晋卿画《烟江叠嶂图》余见散本。其布置广狭皆不同。内一本有东坡亲笔所赋诗者,尤为精绝。此卷签题乃徽庙所书。盖尝入宋内府矣,可宝也。翰林学士宋濂识。”由此可知最初的《烟江叠嶂图》上有东坡诗原迹。《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十二犹有著录,还有苏轼书写的时间:“元祐三年(一O八八)十二月十五日,子瞻书。”元代离宋不远,赵孟頫当有机会看见过该图和苏轼诗跋。柳贯《都待制文集》卷三有《松雪老人临王晋卿〈烟江叠嶂图〉歌》,表明赵孟頫临王诜画时已年老的事实。
明代的严嵩,曾收藏王诜的《烟江叠嶂图》,严嵩籍没后,该图被王世贞购得。王跋说:“……然则晋卿作此画有两本,其行世者为王定国画而长公作歌者也。当宣政问诏天下断公文及墨迹进御之本,岂应复留公歌于后,而画首乃有秘殿图印。盖定国之本仅余公墨迹,而画已失矣。御藏晋卿别本,又有江山平远及千里江山图,安知不落人间好事者取以配公等为一卷,作艺林奇玩耶?若以为延津之后,则吾未敢。盖歌辞与画境小抵牾耳。至于分布结构、纡徐掩映之状妙极上致,断非南宋人所能辨,而苏长公笔法精纯古雅,为平生冠,又不当参置蜉蝣之是也。”《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十二)这表明画与题诗分开,画就此佚失。苏诗配了另一图。因苏诗与此图的意境不合,后来干脆连苏的题诗也没有了。万历年间,文嘉跋该图时说:“王晋卿烟江叠嶂余凡见两本,其一在昆山魏氏,其一在金陵姚氏,皆无苏诗。姚后觅得松雪所书而景象奇妙与苏诗甚合。今已归秘府矣。魏氏本设色行笔政与此同。此本气韵清雅,坡书神妙与他书迥别,为可宝耳。万历丁丑(一五七七)夏,文嘉跋。”〈《式古堂汇考》考十二)
据此,可以肯定,赵孟頫曾为配王诜的《烟江叠嶂图》而写过一篇苏诗的长题。《书画舫》云:“元美(王世贞)公藏王晋卿烟江叠嶂图卷,笔意古雅,墨晕精微,极得古人遗法。后有东坡长歌一篇。淋漓委曲尤为遒劲刺眼。原系严分宜(即严嵩)故物,书画皆佳。第不知较徐客斋旧本可颉颃耳。”(《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十二)。王世贞藏本上的苏诗跋,恐怕就是赵孟頫的题作。上博的烟江叠嶂图的尺寸为(45·2X66cm),故赵配的书题的高度也不应少于此。这对于写惯横卷(一般只在二十多厘米—三十厘米)的赵孟頫来说,就是一件大作品了。现在辽博藏的赵书题跋,49.8x413.9cm,与画芯高度相差不多。只是后来沈周、文征明重新画了此图,故辽博的赵跋,接到了沈、文的图上,而并非王诜的原图。
那么,赵孟烦的苏诗题跋作于何时呢?大约作于他五十岁左右。其理由是:赵孟頫曾于大德七年(一三O三)画过一幅《重江叠嶂图》28.4厘米高。这幅的构图与王诜的《烟江叠嶂图》相近,可能是赵孟頫见到王诜的画后再创作。这幅画无赵自题,而有虞集的题跋:“昔日长江险,能生白发哀。百年经济尽,一日画图开。僧寺依稀在,渔舟浩荡回。萧条数株树,时有海淖来。”题字十分大,与画的宏大气象合。赵孟頫自己也藏过王诜的《连山绝壑图》,对王画是情有独钟。一三O三年,赵孟頫在江浙等处儒学提举任上,因之思想上也有隐归之意,这与苏轼的诗意合。因而,他在此时题苏轼诗于王诜的《烟江叠嶂图》较切合于其思想实际。
从书法的风格看,此时的赵孟頫已充分显示出成熟的书法风格,赤壁赋、吴兴赋等代表作品都用笔娴熟,结体俊美飘逸,书写十分自然。辽博藏本的赵书风貌,基本上属于这一时期的风格特征。用笔爽朗清俊,筋骨秀逸。笔势奔放而挥洒则十分随意。因此,赵孟頫写苏诗题跋的时间当与画《重江叠嶂图》的时间差不多,即他五十岁时。
风格与意义
辽博藏的赵孟頫题苏诗跋,与常见的赵书婉丽温润的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值得对该作的风格特征作一番梳理与追寻。
赵孟頫早期的行书,结体俊美,笔意温润婉转,姿态翩翩,这是他对“二王”书风的长期临摹的结果。早期行书如《归去来辞》、《趵突泉诗卷》用笔丰腴,体势扁阔,捺脚较重,而骨力相对稍乏。到大德元年的《洛神赋卷》、五年的《赤壁二赋》,姿态虽然依旧俊美,线条依旧圆润,但用笔的顿挫已大有增强,因之筋骨较为朗健,一些技术的细节更加讲究。如潘伯鹰先生指出的:“如《兰序序》中左右的左字,上面一横接着向左一挑,接处提笔向上翻出一个小圈,在《兰亭帖》中本不甚显。由于他细心学出, 他特意强调将翻笔的圈儿写大一些。”(《中国书法简论》一三二页)“ 有”、“右”、“雄”这些字都有这个特色。到了大德六年,《吴兴赋》的用笔更加爽健,顿挫有力,筋骨与姿态均达到新的高度。故大德七年的赵书诗跋,是沿着书风的这一转向而来。它的风格特征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用笔爽朗、奔放,横画劲健,撇捺爽利,甚至有较为夸张的线条出现,如第三行两个“耶”的竖笔,不但极有气势,且骨力强健。第七行的“断”字,一字占了几字的位置,这在赵书中是极为罕见的;二是结体向纵势发展,不再扁阔。这个体势的变化,也反映出柔媚书风向雄放劲健书风的转变;三是节奏力度的加强,也一改过去轻重均匀、行笔虚和的局面。由于纸幅比赵孟頫惯写的横幅高度大,每个字的字形也极大,有小儿拳大。故字形大小、笔画粗细出现了新变化。大小错杂悬殊很大,枯润交替,因而节奏强烈。全幅出现奔放、热烈的节奏,第一行七字,第三行只四字,多处枯笔缠绕,苍涩有力,故有沉著中的痛快。这与过去的作品拉开了距离,与极晚年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卷》相仿佛。由于赵书的这几个特点,让我们看到了赵孟頫书法的又一种面貌。
赵孟頫在通常人的眼中是一个气节不全的软骨头,逆来顺受是其性格。其实赵也是一个直率之人。他有诗说:“我性真且率,不知恒怒嗔。俯仰欲从俗,夏畦同苦辛。”(《松雪文集》卷三)徐复观说:“赵松雪心灵上的清,是来自他身在富贵而心在江湖的隐逸性格。”(《中国艺术精神》三八四页)又说:“《重江叠嶂图》为松雪煊赫名迹,王世贞谓其‘冲澹简远,意在笔外。’但虞集的诗却是‘昔日长江险,能生白发哀。百年经济尽,一日画图开。’虞集是能真正了解赵松雪的;并且他也是能领略此一图卷冲澹简远的崇高价值的。可是他更能知道在这种冲澹简远的后面,却是一位‘白发哀’的作者。此后更有明代大画家沈周,也能说出‘还从惨淡见旧物,似有涕泪含孤忠’的话。” (同上书,三七九页)这段话,透彻地分析了赵孟頫为什么画《重江叠嶂图》,以及他在画中寄托的隐逸之思。赵孟頫的思想性格是复杂的,但他抄写东坡诗、临王晋卿画却是寄寓其真性情的。他的画冲澹简远,他的题跋也是随意奔放,简逸澹远。因而,赵孟頫的这幅作品确实是一件难得的佳作,它不但让我们看到了赵书风格的多样、风格的转向,也看见了赵孟頫性格的真率的一面。
作者简介
赵孟頫( 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宋太祖子秦王赵德芳的后裔。宋亡,归里闲居。元世祖忽必烈搜访“遗逸”,经程钜夫荐举,任兵部郎中,后官至翰林学士,封魏国公,谥文敏。是元代成就最高的书画家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画作“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犷。”开创了元代文人画新画风。兼工篆刻,以“圆朱文”著称。传世书迹较多。传世画作有《鹊华秋色图》、《红衣罗汉图》、《谢幼舆匠壑图》、《秋郊饮马图》、《浴马图》、《人骑图》等。著有《松雪斋文集》十卷(附外集一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