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弹游骑图》是元朝书画家赵雍创作的纸本墨笔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绘一乌帽朱衣士人,手挟弹弓,骑在黑花马上,回顾身后高树,欲猎禽鸟的情景。画家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刻画骑马人的神情姿态,至于林中的飞鸟,则不着一笔,耐人寻味。全图用笔工整精致,设色古雅。人马的造型准确生动,线条细劲流畅,有唐人遗风。 [1] 

画作内容


图中绘半坡高树下,一身着闭领红袍、头戴幞头者,乘马四处仰望,手执缰绳、挟弹弓,神态平和。 [2] 

款识“至正七年(1347年)四月望,仲穆画”。 [3] 

图的右上部还有“紫云山人乃遁贤”的题诗,其诗云:“长安少年豪侠者,茜红衫色桃花马。击毯纵猎五陵归,缓控丝缰芳树下。牙捎竹弓新月弯,袖中更有黄金丸。绿荫深沉鸟声绝,落花飞絮生愁端。君不见,堕卵覆巢非厚德,蓬肉区区味何益。鸩雏多在碧梧枝,少年慎勿轻弹射。” [4] 

创作背景

挟弹,也就是弹弓。古时,弹弓是一种远射的兵器,多用于狩猎,有古诗说“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意思是砍竹做弓以泥丸射鸟兽。而且,挟弹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许多富家子弟往往都是挟弹出游,用来炫耀自己的富有和悠闲,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后来,弹弓就逐渐演变成一种很流行的儿童玩具了。 [5] 

公元1347年,一天,赵雍与朋友相约去郊外出游,一路上,游山玩水,心旷神怡。这时,远远地走过来一个人,他宽衣长袍,手里拿着一个挟弹,也就是弹弓,边走边射,看上去童趣十足。赵雍看着眼前拿弹弓的人,风度翩翩。于是回到家里,赵雍即刻挥毫泼墨,一口气画出了《挟弹游骑图》。 [6]  时年赵雍五十七岁,该画作是其较晚年的作品。 [3] 

艺术鉴赏

主题

《挟弹游骑图》人物俊逸,构图疏朗,设色雅致,弥漫画面的,是一份矜持、一份闲散,贵族男子只是任由坐骑在林间漫步,手中持弓却无丝毫驰骋猎杀之心,倒是有着一副悠闲赏景的从容与随意。 [6] 

技法


画中人物鞍马用较淡的墨线勾勒,较浓重的墨、色晕染,形象色彩既鲜明、又有朦胧之感。这种艺术处理,与人物悠闲的表情、态度极为和谐。树木的枝叶,用较明确的线条勾勒,特别是树叶的画法,富有装饰效果。 [3] 

画中人物面部表情生动专注,似乎在观察、倾听着树荫深处的鸟声。画中景物不多,但布置简洁,生动有法,挺劲的树木,繁茂的树冠、曲线多姿的人物鞍马,在视觉上具有丰富的对比效果。 [3] 

构图

画面非常简洁,仅一人,一马,二棵树。然而赵雍把它们安排得十分恰当,相得益彰。人物手执弹心,回首张望,马徐徐向前。树木被安排在两面的右侧,枝叶疏秀。微微向左偏,与画里的人物相呼应。整幅图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的画面核心区,表面上看这个核心区里各个元素似手是孤立的,然面却存在有微妙的联系。 [7] 

名家点评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员郎绍君:全画工整精致,有唐人遗风,继承了赵孟頫的风格画法。 [8] 

中国文联副主席陈振濂:贵公子回首高树,树叶翳然,并无飞鸟可猎。我想这可能是表示两种含义:一是无鸟可猎,见出搜寻的心态与必要来;另一还是无鸟可猎,又见出贵公子的悠闲情绪。于是,工整的树叶排比,工整的人物勾勒,工整的鞍马晕染,一切都是那么的有条不紊——并无狩猎弹弓时的紧张、急迫、扣人心弦,有的却是一种华贵的气氛,与贵公子的身份十分吻合。 [9] 

历史传承

该画经《石渠宝笈初编》著录,清内府收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 

重要展览

2012年5月31日~7月31日,北京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书画馆举办“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第四期)”,《挟弹游骑图》在其中展出。 [10] 

2015年9月,“石渠宝笈特展”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正式开幕,《挟弹游骑图》在其中展出。 [11] 

作者简介

赵雍 (公元1289—?年),字仲穆,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頫次子。赵雍承家学诗文书画皆精,善鉴赏,人物、山水、界画、花鸟、鞍马无所不能。幼即勤奋,得母指教,稍懈母即严责之。稍长,“所画浓淡浅深皆至理”。山水宗父法,参学董、巨、李、郭、萧散清远,笔力劲健,有个人面貌。兰竹师其母,腴润洒脱,颇有风致,尤精人物鞍马,法唐人,有古意,行走滚卧,驰骤奔跳,浴水啮草,各式姿容神态皆生动,深得文人学士甚至皇帝好评。书善正、行、草,亦长篆书,体势清劲。 [1] 

文章标签: 人物 赵雍

猜你喜欢

马戏图卷
澄江寒月图
孤隺横江图
马戏图
马猿猴图
墨竹图
秋林远岫图
先贤图
赵雍挟弹游骑图轴
五家合绘卷
张果见明皇图
渔父图
拳石新篁图
崇岡獨眺圖
山水图
閟阁墨竹图
仿古山图
雪山图
0.12545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