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夏昶(1388—1470年),善画墨竹,以法度谨严的楷书笔意入画,气态安闲,韵度翩翩,别具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


他的墨竹“时称天下第一”并传播海外,“绢素一出,能令朝鲜、日本、暹罗海外诸国悬金争购”,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谣。


本幅自题:“迎风。东吴夏昶笔。”有吴郡僧启、云间钱博等三家题诗。


此图绘竹叶纷披、临风摇曳之景。图中翠竹起笔收笔以楷法运之,既使得笔墨厚重,又得潇洒清润之姿。竹叶的安排错落有致,落墨即成,不见复笔,并以墨色浓淡分出前后,层次分明。竹节用笔劲利遒健,竿瘦而叶肥。笔势变化多端,挺劲潇洒。布局新颖,气息清新。片片竹叶于风中摇曳,风情万种,充分体现出“迎风”之意韵。

《戞玉秋声图》写一叶细竹在萧瑟秋风中摇曳舞动的姿态,配上一方峻赠的湖石,构成动与静的平衡布局。墨竹用笔,参人书法笔意,竹叶犹如草书,点划纷披,以浓淡虚实相生的墨色,表现出阴阳相背和前后参差的空间感。

画竹名家,代不乏人。夏昶画竹,一改前人独幅数枝的表现形式,而多用巨幅长卷描绘竹树的千竿万梢, 同时还“延之以洲渚,加之以风雨”,更显浩浩荡荡,气势恢弘。他笔下的墨竹已不仅是文人式的寄性抒怀, 而是还竹于其自然的生长环境之中,在竹画中融入山水画的笔墨意境,以其精深的功力和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名重一时。


《湘江风雨图卷》竹林随湘江两岸景致的变化而隐现,起自淡阔的沙洲,之后是平缓的坡陀,继而是坚硬的岩石,又入清冷的江水,再后是壁立的山崖,最后经急湍飞瀑、汩汩溪流而入山,竹树或整或零,或疏或密,老干新枝,各尽其态。


夏昶充分利用了长卷的广度精心描绘出一种起伏张弛的流动性和情节性。夏昶画竹,强调气韵,主张“一气呵成”,“画巨幅尤须如此”,此卷竹叶落墨即是,不见复笔,山石以斧劈皴法大笔侧锋挥扫而成,从首至尾,气脉通连飞动。


文章标签: 竹叶

猜你喜欢

淇水清风图
夏昶湘江风雨图卷
夏昶墨竹图轴
明 夏昶 潇湘风雨图卷
明 夏昶 松泉竹石图卷
奇石清风图
夏昶淇澳图卷
夏昶湘江春雨图卷
明 夏昶 淇水清风图
五色蜀葵图
荆溪招隐图
便面畫選集12张 花巖游騎圖
临米芾方圆庵记
溪堂诗意图
出处图卷
仙山楼阁图
释迦牟尼图
墨卷传衣图
0.32829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