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献章(1428-1500年),字公甫,别号石斋,广东新会白沙里人,故又称白沙先生,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白沙村濒临西江入海之江门,所以明清学者称其学说为江门之学。陈献章是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大儒,是明代心学的奠基者。从陈献章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明代儒学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陈献章参加乡试获第九名,时年20岁。次年入京参加礼部会试,中副榜,选入国子监读书。景泰二年(1451年)再次参加会试,又落第。由于科场失意,遂投于在临川讲伊洛之学的吴与弼门下。吴与弼的影响和启发使陈献章的人生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了新的人生追求。成化二年(1466年),他从广东来到北京,重游太学,再次准备会试。抵京后不久,国子监祭酒邢让以“和杨龟山《此日不再得》诗”为题试陈献章。陈献章于是写了《和杨龟山此日不再得韵》诗,受到邢让的赞赏,由是名振京师。一时间,京师名士如罗伦、章懋、庄昶、贺钦等人欣然与之交往、同游。其中贺钦还辞官,行拜跪礼,事之为师,毕恭毕敬地为其捧砚磨墨,足见陈献章在当时士人中的声望。然而,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这样一位才华出众的人仍得不到重用,国子监只让陈献章作吏部文选清吏司历事。这一区区小官既是陈献章的首任官职,也是其一生中到任的唯一官职。陈献章在短短的任职期间勤勤恳恳,不敢稍有怠慢。侍郎尹吴闻其贤德,数次欲聘请陈献章为其子师。陈献章放弃了借此靠山向上钻营的机会,一次次地拒绝了尹某。次年春,陈献章辞官南归。成化五年(1469年)他第三次参加会试时又以落第告终。陈献章自幼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总把荣辱和得失置之度外,所以并未因此而沮丧,于是回到新会白沙,聚徒讲学,潜心学习,四方学者慕名而至。56岁时,曾被举荐应诏入京,明宪宗令就试吏部,陈献章托辞有病没有参加并请求归家终养。明宪宗授以翰林院检讨而放归。陈献章自此便居乡讲学,屡荐不起。晚年他逍遥于自然,养浩然自得之性,心学思想体系臻于完成,提出了“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心学原理和“静坐中养出端倪”的心学方法。陈献章生平不事著述,但颇有诗兴,作有大量的性理诗。其生平所作诗文由门人整理成《陈献章集》刊行。万历初,从祀孔庙,追谥文恭。有《白沙子集》、《白沙诗教解》传世。

文章标签: 陈献章

猜你喜欢

陈献章行书兰亭序卷
陈献章草书大头虾说轴
明陈献章肇庆城隍庙记墨拓
明陈献章大灵虾说(复印件)
自书诗
遗墨
明陈献章诗
人物故事图
赤壁图卷
山水册3 北京故宫
仿古山水册6张 山水图
仙山楼阁图
林和靖诗意
出处图卷
疏林远岫图
春耕图轴
0.28987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