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鼎芬(1859—1919),晚清文学家、藏书家、诗人,广东番禺(今广州市)人。字星海,一字心海,又字伯烈,号节庵,别号不回山民、孤庵、病翁、浪游词客、葵霜、藏山、藏叟等;室名有耻堂、葵霜阁、栖凤楼、抗愤堂等。

光绪六年进士,授编修。历任知府、按察使、布政使,曾因弹劾李鸿章,名震朝野。后应张之洞聘,主讲广东广雅书院和江苏钟山书院,为《昌言报》主笔。辛亥革命前有反帝主战思想。后任爱新觉罗.溥仪的老师,被授予“毓庆宫行走”。诗词多慷慨愤世之作,与罗惇曧等人并称“岭南近代四家”。


梁鼎芬少失父母,寄养姑家。曾就学于五品卿菊坡精舍院长陈澧门下,并得其舅翰林院编修张鼎华教诲。光绪三年(1877年)18岁时中顺天乡举人。清光绪六年(1880)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娶湖南龚姓才女为妻;光绪九年(1883年)授编修。性刚直,屡劾权贵。在中法战争中,北洋大臣李鸿章一味主和,梁鼎芬弹劾李鸿章六大可杀之罪,指责李鸿章与法国议约时在中越问题上处理失当。梁鼎芬却因此疏开罪慈禧,以“妄劾”罪,被连降五级,到太常寺去做司乐小官,自镌一方“年二十七罢官”小印,愤而辞官。出京时付托妻子与文廷式,后来文龚二人有染。

南归后任广东惠州丰湖书院院长。适张之洞督粤,聘其为肇庆端溪书院院长。翌年,广雅书院开馆,梁鼎芬又受张之洞之聘,任广雅书院首任院长。后一直得到张之洞赏识与庇佑,张之洞调任湖广、两江总督,梁鼎芬皆主讲于两湖书院、南京钟山书院。梁嗜食鱼翅,张之洞举办宴会时,必准备鱼翅一大盘给他大快朵颐。张之洞死后,梁鼎芬亲往送葬至南皮。一路上痛哭失声,响彻云霄。送殡完毕后,梁在张宅门前徘徊多时,不忍离去。文廷式死后,前妻龚氏生活拮据,梁鼎芬送她三千两银票。

辛亥革命后,闲居上海,以遗老自居。曾在陈宝琛的推荐下,做过溥仪的老师。后又积极参加张勋复辟活动,复辟失败,梁鼎芬病忧交加,于1919年11月14日在北京病逝,葬在崇陵右旁的小山上。临终前,他遗言不可刻其诗集:“今年烧了许多,有烧不尽者,见了再烧,勿留一字在世上。我心凄凉,文字不能传出也。”卒后由亡清赐谥“文忠”。

光绪十二年(1886年)在丰湖书院建楼三楹,名“丰湖书藏”,使书院藏书有4万余卷,是广东著名的书院藏书之一,并订有《丰湖书藏四约》,其他各书院也纷纷仿效建有藏书楼。他捐书给镇江“焦山书藏”藏书有1 092部。光绪末年,湖北省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的相继建立,使他产生了建立公共图书馆的想法,于1911年在家宅广州大东门内榨粉街93号太史第成立“梁祠图书馆”,所藏者十之八九为旧学书,十之一二为新学书 [1]  。订有规程23条及观书、抄书、借书、读书、捐书约,开放给各地学堂学生使用。他的私人藏书亦达10余万卷,藏书处有“葵霜阁”、“千钩堂”。藏书不重宋元旧椠,而以丛书、清人文集、地方志较多,尤以湖北的方志尤为详备。史传他拒绝收藏袁枚、龚自珍的作品。藏书楼名颇多,有“栖凤楼”、“毋暇斋”、“寒松馆”、“敝牛斋”等。1919年梁鼎芬去世后,其子将所存藏书二万余册,捐给了广东图书馆(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其数量相当于当时省馆藏书总量的两倍。 [1] 

梁鼎芬生平喜读书,性嗜酒,擅长书法诗文,与张之洞、陈三立、康有为常有诗书往来。诗词多慷慨愤世之作,与罗惇曧等人并称“岭南近代四家”。有《节庵先生遗诗》及续编、《节庵先生遗稿》及剩稿、《节庵先生扇墨》等行世。


文章标签: 梁鼎芬 张之洞 光绪

猜你喜欢

行书批课卷横披
隶书六言联
行书题旧碑拓本直幅
手札册
行书诗轴
团扇
团扇
团扇
书札册
山水图
富贵双全图
花哇
山水书法册
雨余柳色图.
玉堂富贵绢
鹦鹉戏蝶图
上塞锦林图
山水图卷
0.08408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