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元 至正廿六年: 公元1366年 说明:全器呈无耳鼓腹圈足簋,圈足光素无纹,后人于锈上阴刻细线一道权充弦纹,器底外凿刻铭文三行十三字,字作「泳泽书院铜祭器至正廿六年造」。 泳泽书院乃方国珍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时,因朱熹弭节于此,故于金罍山之东立祠祀之,几席笾豆罍爵之设,亦既完且美矣。堂宇修建始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春,落成于冬十一月。 器身纹饰风格与出土于洛阳东郊洛河北邙山坡,元代赛因赤答忽墓(至正二十五年,1365)中的黑陶仿古礼器上模印装饰风格相近。本器铭文属于印章戳记式,凿刻于器外底部,这种形式亦见于北京元代居住遗址出土的黑陶兽面纹贯耳瓶,其圈足内模印篆书「潞州会山散人」六字款。 器之撇口与腹部以束颈为界,乃后焊成形,可能是伤残后补。器身底部有三圆孔,原器应是鼓腹三足鼎,三圆孔是鼎足所在之残迹,因此本器圈足为后配,今已脱落。圈足形制及尺寸,与西周中期偏早宝鸡茹家庄一号车马坑所出土,车軝之附件相似,两者都有钉孔,故此器圈足应为西周车马器之附件,确是「古器今用」之实例。 此器铭文凿刻而成,无法作为订年的绝对标准,但全器纹饰仍为宋元风格,器形可能在二十世纪初叶由鼎改制为簋。虽如此,然仍可将此器视作宋、元以来金石学者对古器的研究与实践,及文人书斋清翫之品味取向的标本。两者同时都强调古器作为礼之象征功能,是古之圣人用以载道之物,并有证经补史的正面意涵。若以此文化角度为观察切入点,那么这件铜祭器的文化意义,其重要性也就不言可喻了。 款识:底(外) :泳泽书院铜祭器至正廿六年造 参考:《大汗的世纪:蒙元时代的多元文化与艺术》石守谦、葛婉章主编台北巿:国立故宫博物院2001/10

猜你喜欢

元 荷花纹洗
元 至元四年镜
“甘肃省左右司之印”柄钮铜印
烧瓶
元 菱花式洗
花纹兽钮铜印
菩萨观音菩萨(梵语:观世音菩萨)Figure of Bodhisattva Guanyin (Sanskrit: Avalokitesvara)
铜环形权
“忠智千户所弹压印”铜印
“金”踞兽钮铜印
元 云雷纹豆
花瓶
志Zhi
一对耳环(二环,耳环)
至大鼎
数字
元 大德元年镜
至正十七年款铜权
0.23953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