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麟,1947年12月生于江苏太仓。自幼在父亲宋文治的指导下学习绘画。1969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现为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艺术品鉴定评估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江苏省美术馆艺术鉴定顾问,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  ,首届江苏省紫金文化荣誉奖章获得者 [2]  。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馆长,江苏省国画院院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3]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宋文治艺术馆名誉馆长,第八届江苏省政协委员,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作品

《响壑春融》(徐建明合作)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获二等奖; [4] 

《茅山清晓》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大别山之秋》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松林新墅》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

《溪山高秋》《山高水长》作为全国美展评委分别参加第十一、十二届全国美展;

作品先后在新加坡、香港、台湾、南京、汕头、太仓、常州、苏州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中国国家画院、江苏省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深圳美术馆、香港艺术馆、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出版画集:《宋玉麟画集》《宋玉麟山水画集》《宋玉麟画细笔山水》《玉麟画扇》等10余部。

笔法

中国画在用笔方面的要求是很高很严格的,这些严格的要求就是所谓“笔法”。

唐代张颜远在《历代名画记》里提到“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式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1.笔法的原理

自古用笔讲“笔意”、“笔理”、“笔法”、“笔趣”,“意”即主观感情、认识,“理”即客观规律,“意”与“理”结合即产生“法”和“趣”,“法”是主客观辩证统一的产物。李苦禅说:“画至书为高度,书至画为极则。”好的中国画,合起来看,笔笔都是形象。折开来看笔笔都是书法。这也就是“见笔而又无笔痕”的原理所在,实际上是用笔合于自然规律,使人看了之后,感受到的是形象而忘记了是用笔的笔痕。

2.用笔的几点要求:平、留、圆、重、变

(1)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

(2)圆,如“折钗股”(丰腴、圆润、富有弹性)

(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积点成线)

(4)重,如“高山坠石”(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5)变,如“百川归海”(极尽变化,复归统一)

墨法

用笔和用墨是分不开的,所以称为“笔墨”。明代莫是龙在《画说》中提出:“古人云:有笔有墨,笔墨二字,人多不晓,画岂无笔墨哉?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无轻重、向背、明晦即谓之无墨。”

作品特点

宋玉麟处理画面的整体感很有学问。用墨淡而不薄,浓而不死,富有层次感。既注意山水的势,又认真把握山水的质,远瞻和近视的效果在他笔下得体有度,笔力、墨色、章法均严格地讲究,表现了极深功底与学养。宋玉麟的画的精神内核不单在于遣兴,更在于抒发现实所感;不在于逸笔草草,更在于寄情笔端;不在于隐逸避世,更在于关注现实。由于宋玉麟长期生活在江南,其审美观、艺术观、个人气质,无不与一方的文化氛围相关联。其作品呈现的特点,可以“静、秀、柔、美”四个字来概括,他敞开襟怀,以沉实工稳的笔墨,构成一个个境情感人,赏心悦目,滋润典雅的“玉麟语言”! 宋玉麟的画,在品位上以秀见长,秀而劲,秀而健,秀而苍,柔中有刚。他的主题及题材本身,画面情境或真实、或虚似,“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意气所至,笔笔生发,尔后反复锤炼,令人玩味至深。他的艺术目标,是使中国传统绘画的语法在叙述大千世界的感受时,尽可能具有美感、合理性和说服力。


文章标签: 宋玉麟 江苏省美术馆 笔墨 全国 笔笔 笔法 要求 绘画 画面 馆长 中国 艺术 玉麟 宋文治 委员 江苏省国画院 山水

猜你喜欢

宋玉麟 王维诗意图 轴
宋玉麟 黔山春意图 轴
宋玉麟 黔州野趣图轴
宋玉麟 不凋集十三开册
宋玉麟 山水八开册
宋玉林 山水图轴 山水图轴
山水
水仙图轴
红梅鹧鸪图
牡丹图轴
喜上眉梢
万丈
于右任 中堂
红叶
山水
摹顾恺之女史人物卷
书法 中华印刷之光展览
书法
0.08349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