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良渚文化中期: 约距今4900-4500年 说明:质地为深浅交杂、不透明的赭色玉。形则为略似上大下小的方柱体。器共分三节,自上而下,分别琢饰简化的神人面纹、神兽面纹及神人面纹,这种排列的方式,在浙江余杭反山墓地的出土品中,亦有所见。编号故玉2823者,宫中配有木座及珐琅铜胆,表示玉琮已改为花器之用,而落款于癸卯年(乾隆48年、1783)的御制诗则琢于内壁,亦以铜丝嵌于铜胆上。编号故杂1795者,宫中仅配有木座,座上刻有落款于乙巳年(乾隆50年、1785)的御制诗,此诗也琢于玉琮四壁的直槽内。两者的诗文排列均与纹饰相反,表示当时并未解读出良渚文化特有的神人、神兽面纹。有趣的是,比对之下,这两件琮上的御制诗是完全相同的。同一首御制诗出现在二至三件玉器上,根据目前所见约十余例,然多为时作玉或痕都斯坦玉,古玉仅知此例,有可能是乾隆皇帝也察觉到了两件玉琮的相似性!乾隆皇帝雅好艺文,经年累月的阅赏品鉴,以致于培养出一些掌握文物特质的能力。但是他对于内府文物收藏的整理,并不止于题诗以突显古物之妙这项举措。事实上,他曾以皇室之力,动员臣工,仿北宋《宣和博古图》的体例,将殿廷陈列与内府储藏的古铜器,精绘形制;传摹款识,陆续编辑《西清古鉴》、《宁寿鉴古》、《西清续鉴甲编、乙编》等图录。此外,宫中藏砚编有《西清砚谱》等。而这些整理的工作,带动了清中、晚期以来古器物学、金石学研究的风潮。故此,清高宗对于传统文物,可说是功不唐捐。但是,为什么他未将最喜爱的古玉编录成书?今后倒是可以一探究竟。 款识:附件御制诗文 参考:《玉之灵光盘》邓淑苹台北巿:国立故宫博物院2006/12;《乾隆皇帝的文化大业》冯明珠主编台北巿:国立故宫博物院2000/09
文章标签: 宫中 文物 玉琮 乾隆皇帝 神人 内府 古玉 良渚文化 木座 西清 乾隆 铜胆

猜你喜欢

浅青玉半圆形兽面纹饰一对
开口环(jue)_Slit Ring (jue) 70284
斧头_Axe 68978
三孔玉刀
玉璧
青玉凤蝠纹如意
玉环1
长管形玉琮
斧头_Axe 68989
玉勺
玉璜
玉神人首
半璧形玉璜
权杖
玉神人
神面纹玉琮
斧头_Axe 69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