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体:

草书,行书

色彩:

装裱形式:

册(蝴蝶装)

创作时间:

明武宗正德十五年(1520)

文字类型:

汉文

质地:

本幅纸

释文:

(第一则)知道长不孤。得散力疾重而尔。进退甚令人忧念。迟信还知问。(第二则)妇安和。妇故嬴疾。忧之憔心。馀亦诸患。(第三则)君昨示。欲见穆生叙讚。令欲默语兴废之格。粗当(缺一书字)尔不。玄度好佳。君谓何似。(第四则)江生佳。须大活以始见之。此人上萧索可歎。(第五则)安石定目绝。令人怅然。一尔恐未卒有散理。忧期诸处分犹未定。悬益深。念君驰情。又遣从事发遣。君无复坐理。交疾患。何以堪此。恐属无所复厝怀。慨乖小大不可言。且忧君以疾拖曳不易。(第六则)得司州书转佳。此庆慰可言。云与君数数。或采药山崕。可愿乐遥想而已。云必欲克馀杭之期迟。此不可言。要须君旨问。仆事中久宜向东。复(缺一令字)白便行还。当至剡搥上。二十日后还以尔。政当与君前期会耳。迟此情兼二三。(第七则)初月一日羲之白。忽然改年。新故之际。歎至深。君亦同怀。近过得告。故云腹痛。悬情。灾雨彼复何似。气力能胜不。仆与耳。力不一一。王羲之。(第八则)旦书至也。得示为慰。云小大多患。令劳心。迟见。足下未果为结。力不一一。王羲之白。(第九则)九月二十五日。羲之顿首。便涉冬。时日速感歎。兼哀伤(缺一切字)。不能自胜。奈何。得七月末书为慰。始欲寒。足下常疾。比何似。每耿耿。吾故不平。复悴。力困不一一。王羲之顿首。(第十则)小大皆佳也。度有近问不。得上虞甚佳。足下当能不。思面卿。前云当来。何能果也。迟散无喻。吾后月当出以省念示。(第十一则)足下近欲麻纸。适成。今付三百。写书竟访(缺一得字)不。得其人示之。(第十二则)知虞帅书桓公以至洛。即摧破羌岁岁重命。想必禽之。王略始及旧都。使人悲慨深。此公威略实着。自当求之于古。真可以战。使人歎息。知仁祖小差。此慰可言。适范生书。如其语。无异故。须后问为定。今以书示君。(第十三则)信使甚数。而无还者。似书疏不可得。而宜示告之。知长翔田舍。比卿还。当知何侯。须得音。副民望。甚善。(第十四则)君远在此。乃受恩来。今留之。明晚共亲集。想君未便至馀姚耳。(第十五则)方回遂举为侍中。都下书云。殷生议论。殊异处忧之道。故思同岁寒。尽对此书还。(第十六则)此鄙问无恙。诸从皆佳。此诸数耳。知刘阮教。(第十七则)知郡荒。吾前东。周旋五千里。所在家尔。可歎。江东自有大顿势。不知何方以救其弊。民自欲难复为意。卿示。聊及。(第十八则)不得司马近问。悬情。近所送书即至也。君信明早令得。后得鄙书。未即至。想东不久耳。(第十九则)六月十九日羲之白。使还。得八日书。知不佳。何尔。耿耿。仆日弊而得此热。勿勿解日耳。力遣不具。王羲之白。(第二十则)十二月一日羲之白。昨得还书。知极不佳疾人甚忧。耿耿。消息比佳耳。吾吾至乏劣。为尔日日。力不一一。羲之报。(第二十一则)见尚书一日遣信以具。必宜有行者。情事恐不可委行使耶。还具问。亦以为尚书谘怀。复遣谘吴兴也。(第二十二则)知足下数祖伯诸人问慰助绝。不得兄子问。悬念。可言此于南北旨使无理以欲难久也。亦同失人。并甚勿勿。(第二十三则)知足下已归。想安稳耳。须常念之。未能忘。不得一一驰见卿令问应。足下当为先洩别意。(第二十四则)十五日羲之报。近日甚仓卒。得十三日书。知卿佳。慰之。力及阳生。书不。羲之报。(第二十五则)六月十九日羲之白。使还得八日书。知不佳。何不。耿耿。仆日弊而得此热。勿勿解白耳。力遣不具。王羲之。古今书家。輙称锺王。后世虽有作者。莫可企及。锺则专工于楷。而逸少独能兼善之。故其尺牍相传。等若球璧。即石刻流播。亦奉为模范。则山先生素喜对之。一日出大小佳纸二三十册。索予临本。少佐案头清赏。予窃以右军之笔。昔人评其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予安能彷彿其万一耶。但则山见索之情甚殷。不敢遽却。每遇暇日。于明窓净几间。展右军帖。临其二三。计岁有三月始毕如右。是亦仅存优孟衣冠耳。安能入其室而造其堂耶。正德庚辰(西元一五二0年)八月二十八日长洲祝允明识。

印记资料:

作者印记:晞哲(重四)
作者印记:祝允明印(重五)
作者印记:枝指生(重一)
作者印记:枝山(重二)
作者印记:石湖渔隐(重一)
鑑藏宝玺:嘉庆御览之宝

题跋资料:

题跋类别: 签;封面 ;书体:楷书;全文:明贤翰墨。

主题:

技法:

参考资料:

收藏着录: 故宫书画录(第三卷),第一册,页422-423

猜你喜欢

兰亭序
天台白松图 绢本
嵇康酒会诗卷草书
楷书东坡记游卷
济阳登太白酒楼却寄施湖州(草书)
牡丹赋行草书
草书 滕王阁序纸本
草书云江记纸本
草书卷跋纸本
行书七律诗
草书赠郑公度草书诗卷 纸本
行书诗扇面 纸本
跋纸本
书杜工部诗绢本
千字文
扇面
书扇页纸本
行草书 前赤壁赋
0.27926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