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体:

行书

色彩:

装裱形式:

创作时间:

文字类型:

汉文

质地:

本幅纸引首纸

释文:

唐明皇御制孝经序。朕闻上古其风朴略。虽因心之孝以萌而资敬之礼犹简。及乎仁义既有亲誉益着。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义彰矣。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是知孝者。德之本欤。经曰。昔者。明王之以孝理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朕尝三复斯言。景行先哲。虽无德教加于百姓。庶几广爱形于四海。嗟乎。夫子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大义乖。况泯绝于秦得之者。皆煨烬之末。滥觞于汉传之者。皆糟粕之馀。故鲁史春秋。学开五传。国风雅颂。分为四诗。去圣踰远。源流益别。近观孝经旧注。踳驳尤甚。至于迹相祖述。殆且百家。业擅专门。犹将十室。希升堂者。必自开户牖。攀逸驾者。必骋殊执辙。是以道隐小成。言隐浮伪。且传以通经。为义之以必当。为主至当。归一精义无二。安得不翦其繁芜。而攘其枢要也。韦昭王肃。先儒之领袖。虞翔刘邵。抑又次焉。刘炫明安国之本。陆澄讥康成之注。在理或当。何必求人。今故特举六家之异同。会五经之旨趣。约文敷畅。义则昭然。分注错径。理亦条贯。写之琬琰。庶有补于将来。且夫子谈经。志取垂训。虽五孝之用。则别而百行之源不殊。是以一章之中。凡有数句。一句之内。意有兼明。具载则文繁。略之又义阙。今存于疏。用广发挥。(第一则)开宗明义章。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脩厥德。(第二则)天子章。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曰。一人有庆。兆(脱一民字)赖之。(第三则)诸侯章。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第四则)卿大夫章。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生(应作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第五则)士章。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曰。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第六则)庶人章。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第七则)三才章。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第八则)孝治章。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侮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第九则)圣治章。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第十则)纪孝行章。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第十一则)五刑章。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第十二则)广要道章。子曰。教民亲爱莫大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第十三则)广至德章。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者。其大者乎。(第十四则)广扬名章。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第十五则)谏争章。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欤。是何言欤。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臣不可以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第十六则)感应章。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脩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着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第十七则)事君章。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第十八则)丧亲章。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慼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襟(点去)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慼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慼。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自识)夫人子而不知孝。则虽事君交友。皆无本者也。皆伪者也。此孔子所以作经以垂示天下后世。馀特于闲暇书之与吾后人云。子昂。

印记资料:

作者印记:赵氏子昂

题跋资料:

题跋类别:题跋;作者:沈粲引首翰林沈粲;书体:行书;全文:赵松雪金书。翰林沈粲。印记:刻鹄馆、云间沈粲民望

主题:

技法:

参考资料:

收藏着录: 故宫书画录(卷八),第四册,页3
文章标签: 天下 诗云 。子 圣人

猜你喜欢

水仙图
墨兰图卷
岁寒三友图
红衣西域僧图
鹊华秋色
蜀道难
饮马图卷
竹石幽兰图
双松平远图
张季明帖 纸本
行书三札卷纸本
珊瑚帖
春中帖纸本
冊頁纸本
谢昌元 座右自警辞 纸本
李太师帖 纸本
大德名帖东福寺匾额方丈纸本
行书汪氏报本庵记
0.08531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