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体:
色彩:
水墨装裱形式:
轴创作时间:
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文字类型:
质地:
本幅纸释文:
印记资料:
鑑藏宝玺:乾隆御览之宝题跋资料:
题跋类别:作者款识;作者:朱见深;题跋位置:本幅;款识:成化庚子(西元一四八0年)。御笔戏写。;书体:楷书;全文: 印记:广运之宝主题:
主要主题:佛道人物罗汉(应真、尊者)达摩主要主题:佛道人物僧(和尚、尼姑)达摩(与上同一人);次要主题:山水江河、湖海江;其他主题:花草芦苇技法:
写意 人物衣纹描法(粗细线条) 人物衣纹描法(减笔)参考资料:
收藏着录: 秘殿珠林续编(干清宫),页136 收藏着录: 故宫书画录(卷五),第三册,页337 收藏着录: 故宫书画图录,第六册,页297-298 研究性论着: 明宪宗(1448-1487),姓朱,名见深,英宗长子,建元成化。游戏绘事,善画神像、牡丹、兰、菊、梅、竹之类。本幅画菩提达摩(?-536)一苇渡江的故事。菩提达摩简称达摩,为南天竺婆罗门,普通年间(520-526;一说,刘宋时期〔420-478〕)泛海来华,是中国禅宗的初祖。随着禅宗在中国的发展,达摩的生平增加了不少传奇的色彩。八世纪时,出现了达摩面晤梁武帝,然由于二人机缘不契,达摩遂渡江入魏的传说。(注1)宋代(960-1279),又有了「达摩一苇渡江」故事的流传。(注2)到了元代(1279-1368),「达摩一苇渡江」已成为一个流行的佛释画题。达摩深目大鼻,面有髯髭,一望即知,是一位天竺僧人。其头有圆光,身着披头大衣,双手藏于衣袖之中,置于腹前,足踏苇杆,乘风破浪,回首而望,渡江北上。画中的全作衣纹以浓墨为之,用笔迅捷,逸笔草草。足下波浪汹湧,与达摩的衣裾飞动相呼应,将一苇渡江的速度感尽表无遗。本幅款云:「成化庚子(1480)御笔戏写。」下方又钤「广运之宝」一印。为宪宗三十三岁之作。(李玉?)注1: 参见《历代法宝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页180下;吕澂等,《中国佛教人物与制度》(台北:汇文堂出版社,1987),页70-71。注2: Lachman教授的研究指出,「一苇渡江」的故事可能在十一世纪即已出现。可是这篇论文尚未发表,其所持证据为何,无从查考。参见Marsha Weidner ed., Latter Days of theLaw: Images of Chinese Buddhism 850-1850 (Lawrence /Kansas: Spencer Museum of Art, 1994), p. 210, note 44.〔宋〕范成大(1126-1193),《吴船录》卷下:「丙辰,发建康,丁巳泊长芦朴被宿寺中,此为菩提达磨一苇浮渡处。」(收录于《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第460册,页873下)可见,北宋末至南宋初,我国已有达摩「一苇渡江」故事的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