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体:

楷书,草书

色彩:

装裱形式:

册(折装‧方幅式)

创作时间:

文字类型:

汉文

质地:

本幅纸

释文:

(正草二体书嵇康养生论)。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试粗论之。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借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嚻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商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夫为稼于汤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于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脩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夫田种者一亩十一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馀斛。田种一也。至于木养不同。则功收相悬。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触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蝨处头而黑。麝食栢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唯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闇。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唯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元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煮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消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勌。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天于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中智以下。谓之自然。纵少觉悟。咸歎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于未兆。是犹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而为受病之始也。害成于微。而救之于着。故有无功之理。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仰观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证。以同自慰。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所见。谓之不然。其次。狐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已厌衰。中路复废。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愿。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于内。物诱于外。交赊相倾。如此复败者。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涂。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夫悠悠者既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善养生者则不然矣。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彊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着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絃。无为自得。体妙心元。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恕可与羨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

印记资料:

收传印记:德寿御书
收传印记:天历之宝
收传印记:端本
收传印记:□□谊
收传印记:□□珍玩
收传印记:蕉林
作者印记:冶溪渔隐
收传印记:苍巖
收传印记:苍巖子梁清标玉立氏印章
收传印记:观其大畧
收传印记:梁清标印
收传印记:蕉林书屋
收传印记:书印
收传印记:珍玩(葫芦印)
收传印记:姚叔子
收传印记:子子孙孙永宝之

题跋资料:

题跋类别:题跋;作者:李东阳;题跋位置:本幅;款识:正德三年(西元一五0八年)六月十三日长沙李东阳书;全文:;书体:行书;全文:右嵇康养生论一卷。真草相间。用智永千文体。后有德寿御书印。德寿宋高宗宫名。作于绍兴十八年戊辰。实中兴之二十二年也。又九年丙子。孝宗受禅。始尊高宗为太上皇。退处德寿。又十四年。年八十一而崩于是宫。此书盖倦勤笔时。计其年当过耳顺。而楮墨精密乃如此。岂真有得于养生之说故欤。史称其博学彊记。继体守文而拨乱反正。复雠雪耻为未足观。于是书者其亦有所感矣。吾友杨应宁都宪得此而藏之。敬题其后。正德三年(西元一五0八年)六月十三日长沙李东阳书。印记:长沙、李东阳印、七十一峰深处

题跋类别:题跋;作者:王世贞;题跋位置:本幅;款识:万历纪元(西元一五七三年)秋七月晦吴郡王世贞书于武昌南楼;书体:行书;全文:右太史姚君继文藏宋思陵手书嵇中散养生论一篇。行模真草相间。后有德寿御书印。德寿思陵为太上时所居宫也。思陵初拟豫章。在青氷之间。晚始刻意山阴。傍及铁门限。此尤其得意笔。正书时于督策。露章法一二。盖欲以拙救熟耳。行草翩翩二王堂庑间。而不能脱蹊迳。然要当于六代人求之。继文工八法。无俟馀赘。馀独歎中散之精。于持论而身不能免也。其微言奥旨若遗丹之在藏。数百千年尚能起痼离。凡中所谓一怒足以侵性。一哀足以伤身。思陵深戒之。故德寿三十年不减玉清上真。而五国之游魂不返矣。单豹食外。彭聃为夭。其思陵与中散之谓耶。万历纪元(西元一五七三年)秋七月晦吴郡王世贞书于武昌南楼。印记:王元美印、天弢居士

主题:

技法:

参考资料:

收藏着录: 黄杰先生遗赠文物目录,页172 收藏着录: 林志钧,〈三希堂帖考〉,《帖考》,(台北:华正书局,1985年),页251
文章标签: 印记 德寿

猜你喜欢

草书洛神赋卷
行书白居易自咏诗
草书后赤壁赋卷
行书白居易诗
跋曹娥诔墨迹
草书洛神赋卷
草书洛神赋卷 (全卷)绢1
草书洛神赋卷 (全卷)绢2
草书洛神赋卷1 绢本
彦和帖 行草书纸本
晋纸帖 纸本行草书
孙过庭 草书千字文第五本
宋四家小品 冊1封面
行书杜甫诗
尺牍纸本
冊頁纸本
草书《谢昌元座右自警辞》纸本
向太后挽词帖行楷纸本
0.2316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