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贤山水画最大的特色就是善于用墨,他没有走同代画家笔墨清淡的路子,而是将探索的核心集中在积墨法上。为了营造心中的理想之境,龚贤将传统山水皴法进行调整,创造出一个深厚静谧、浑沦润泽的墨彩世界。总体来看,龚贤成熟期的山水画体现出 “黑、厚、润、实”几个特征,即积墨遍数较多,墨色浓重,是为“黑”;墨色层次丰富,墨气浑沦深厚,是为“厚”;墨质雅洁滋润,表现出南方山水的秀润之美,是为“润”;以造化为师,注重表现自然地貌,具有一定视觉感受的真实性,是为“实”。


自从唐代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来,这一思想就成为中国画家信奉不变的艺术准则。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大多呈现出一种“外向观”的艺术倾向,画家创作的视点落在观照自然,观照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比较注重写实造型,将客观物象的真实性作为山水画表现的主题。入元以后,山水画则逐渐走向“内向观”的艺术风格,元代山水没有舍弃师法造化的传统,只是更加注重内视心源,注重表现画家身处自然之中的心灵感受和丰富情感,以及画家在图式造型、笔墨意趣上的各种成功探索。明末的董其昌同样重视师法造化,强调表现自然生命,但董其昌一派提出的“南北宗论”以及他在当时画坛上的重要地位,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清代画风,导致一部分画家偏重临摹、仿古,专心于笔墨语言的精致锤炼,而忽视走入自然的真实感受。尽管,龚贤师从董其昌并接受了他的“南北宗论”,但龚贤能够面向造化,重新发现自然之美。所以,龚贤才会响亮地提出:“古人之书画,与造化同根,阴阳同侯,非若今人泥粉本为先天,奉师说为上智也。然则今之学画者当奈何?曰:‘心穷万物之源,目尽山川之势,取证于晋、唐、宋人,则得之矣。’”1在这里,龚贤清楚地道出了绘画创作的真正源头应该是自然造化,画家再去反观传统,进行“取证”、学习和借鉴,才能够有所悟、有所得


猜你喜欢

高岗茅屋图
挂壁飞泉图
千岩万壑图卷
山水八景
山水册一
山水图
山水图卷
十二景山水册大都会
十二月令山水册页
秋窗读易
花卉图14张
释迦牟尼图
汉宫春晓图
云山幽趣图
山水图册 10张
桃源图卷
荆溪招隐图
游船图
0.1546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