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原祁扇面画山水图》是清代王原祁创作的一幅设色纸本国画。纵18.1厘米,横54.6厘米。

当今的画坛多讲求出新、出奇,而往往忽视对古意、本真的追求。早在唐末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就将“高古”作为审美标准,元代赵子昂也提出过“托古改制”,提倡“古意”的思想理念。纵观中国绘画史,在理论上,“高古”、“古意”、“古雅”已成为中国绘画美学的审美追求,而每一次艺术的进步都需要向更古、更真的领域探究。

基本信息

【名称】清王原祁扇面画山水图

【文物现状】不详

画作内容

当然,作为清初“四王”之一的王原祁更是深谙此理。他晚年作品的特点是“集大成,自出机杼”,苍浑生拙,古意微茫。《山水》就表现了他的艺术渊源和他一生所追求的“古意”。此扇面从题款中可知为王原祁在康熙甲午年(1714)夏天所作,属于晚年的作品。从画面来看,主要描绘了清平如镜的湖水、依山傍水的屋舍、巍峨秀美的山峦、错落有致的苍松。景物的配合依据“龙脉开合起伏”,酝酿出富有气势的轮廓,传达出一种古雅清幽的意境。坡地和山峦由远及近,与平静的湖面构成形体间的对应和流动曲折的变化。坡地上的杂树形态各异,俯仰生姿,既将前后的景物联系起来,又增强了空间的纵深感。山水取法子黄大痴,以小块山石为重峦复岭,不仅增强了方寸扇面的“平远”效果,同时视觉上又不失“深远”的空间感。

有论者谓:“大痴画,以平淡天真为主。有时傅彩粲烂,高华流露,俨如松雪,所以达其浑厚之意、华滋之气也。段落高逸,模写潇洒,自有一种天机活泼隐现出没于其间。”此画中,王原祁在笔墨运用上较黄氏更加率意纵横,平淡中又有几分浑厚。轮廓多以中锋用笔,虽有一定的规律,而无定法。他融合了董、巨二家萧散、平淡的笔法,先用笔,后用墨,由淡及浓,由疏而密,反复皴擦,干笔、湿笔相辅相成,意有所及,笔亦随之,从而达到了浑厚华滋的效果。他画的山石、树木行笔都是方中见圆,用破锋渴墨反复干擦,使其变得模糊,从而取得苍茫的效果。干擦后再用淡墨水渍染,形成蓬松感。画面的章法布局呈疏与密、松与紧的节奏。而笔墨的率意之趣始终与章法、布局结合在一起。在设色方面,此作传承黄大痴浅绛设色传统,色调清淡秀雅。近处山石以淡墨晕石绿,又用几笔淡淡的花青色晕染远山,显得苍茫深厚;松树树干则以深黄,、赭石等点染,再加上枝叶浓墨、石绿色的衬托,显得很有生气;杂树与苔草均用焦墨勾点。山石设色淡雅。墨色浓重的树木、苔草不仅起到了“提神”的作用,而且也“推”开了山峦的层次,营造出古雅清幽的气氛来,俨然是夏日避暑之佳境,令人神往。从画中可以看到,晚年的王原祁差不多将山水画的创作完全转变为对山水、树木的位置经营和对笔墨、设色所形成的古意境界的探求。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曾说:“空明的决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此《山水》扇面所传达出的闲和雅静、古韵幽深的氛围,正是王原祁晚年艺术追求的写照。不论构图、笔墨、设色还是意境的营造,都有其独特的匠心,流露着清新淡远、古意微茫的幽幽之意。品读一幅好画,如饮一杯好茶,齿颊留香。王原祁的这幅山水扇面便是如此,真可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作者简介

王原祁(1642—1715),清画家。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康熙进士。因专心画学,被招以西供奉内廷,鉴定名画,曾奉旨编纂《佩文斋书画谱》,任书画谱总裁和《万寿盛典》总裁。官户部侍郎,故亦称“王司农”。与王时敏、王鉴、王晕并称“四王”。以其为中心,形成“娄东派”。画法遵循临古道路,尤以黄公望为依归。但亦主张学古"须以神遇,不以迹求”,“得其意而师之”(《麓台题画稿),要在学习中有所创新,“一变而为本家体”《麓台题画稿》。其画特色在喜用千笔积墨法.风格浑厚沉雄、元气淋漓,有“笔端金刚杵”之称。追求“浑朴中有超脱”,“刚健中含婀娜”以及“不事粉饰而神采出焉,不务矜奇而精神注焉"《麓台题画稿》的审美风格。兼重理、气、趣的融合:“作画以理气、趣兼到为重,非是三者,不人精、妙、逸之品。”(《雨窗漫笔》)著有《罨画集》、《扫花庵题跋》、《雨窗漫笔》、《麓台题画稿》等。 [1]


文章标签: 王原祁 古意 山水 设色 山石 扇面

猜你喜欢

江上垂纶图
仿大痴山水
仿古山水图
仿黄公望山水图
仿黄子久晴峦霁翠卷
仿黄子久设色山水
仿王蒙夏日山居图
仿一峰山水
高岭平川图
牡丹
仿董源笔意图
捧梅图纸本
白缎地广绣三阳开泰挂
柏下仙鹿图轴
句古双栖图
富贵清高图
自画像
关夫子像赞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