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天衡 [1]  ,194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号豆庐、近墨者、味闲,别署百乐斋、味闲草堂、三百芙蓉斋。擅书法、国画、篆刻、美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

作品曾获上海文学艺术奖、上海文艺家荣誉奖等。2010年被专业媒体评为“2009年度中国书法十大人物”,并由《书谱》社三十五周年海内外五百七十一家专业机构署名问卷公布为“最受尊敬的篆刻家”及“三十五年来最杰出的篆刻家”(书法为启功先生)。 [2]  2012年首届《书法》杂志论坛被评选为当代三十家优秀范本书法家之一。 [3]  2014年荣获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榜首。 [2]  2016年被命名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上书法”代表性传承人。 [4]  曾获日本国文部大臣奖,先后在中国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及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德国等国家多次举办个人书画印系列展览。作品被大英博物馆等国内外博物馆、艺术馆收藏。2015年6月起,“不逾矩不——韩天衡学艺七十年书画印展”大型系列活动先后在浙江美术馆、湖北美术馆、上海中国画院、上海吴昌硕纪念馆、上海韩天衡美术馆、澳门艺术博物馆、云南博物馆、山东博物馆、宁波博物馆、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举办,并策划举办“朽兮不朽——三百芙蓉斋文房特展”、“兰室长物——历代文房艺术”、“文心在兹——古今砚文化特展”、 “海上六大家书画作品展”等艺术鉴藏精品展览。

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名誉院长、上海中国画院顾问(原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首席顾问 [5]  、西泠印社副社长 [6]  、上海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长、韩天衡艺术教育基地校长、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会会长、吴昌硕纪念馆馆长、中国石雕博物馆馆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温州大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

作品出版

《历代印学论文选》、《中国印学年表》、《中国篆刻大辞典》(主编)、《韩天衡画集》、《韩天衡书画印选》、《韩天衡篆刻精选》、《天衡印话》、《天衡艺谭》、《中国现代绘画大师·韩天衡》(英文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等专著逾一百三十种。其中《中国印学年表》获首届中国辞书评比三等奖、《篆刻三百品》获中宣部兰亭奖等,《中国篆刻艺术》出版有日文本。2001年受命为出席上海APEC会议的二十个国家和地区元首篆刻姓名印章,由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作为国礼赠送各位领导人。2013年10月,收藏有他个人捐赠国家的1136件艺术珍品、占地23亩的韩天衡美术馆在上海嘉定正式开馆。 [8]  2017年2月受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之聘,成立“韩天衡文艺大师工作室”。

获奖记录

2019年,获得第7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 [9] 

艺术评价

韩天衡的篆刻

是一种强烈装饰的美。他自认为在秦汉工匠之后,从最自然处下功夫是很难奏效的,人工的气息未必一定与艺术相悖,倒是一定的刻意中包孕的自然之趣,使美显得更醇,更耐人寻味,而且更凝练。如果说丁敬身们与邓石如们的装饰是一种技法的装饰;而吴昌硕、齐白石则是从不经意处着眼,因而在某一意义上是有意无意地抛弃了形式美的表面效果的话,那么韩天衡则是想努力回归,再回到装饰中去。但这已经非复清人的装饰涵义了。兼通书画的条件,使他的装饰更倾向于形式——空间切割的精密与计白当黑的严谨;当然还包括出红流白的精心推度、一丝不苟。

韩天衡的印章

具有一种平面构成的意蕴,他的眼光不是古典的书法形式的,他好像在用一种西方式的形式观审着这小小的印面,但所采取的表现方法又是地道的中国味:线条圆润、厚实;强调重心稳定;还有,则是一种信手的趣味。

韩天衡的书法

韩天衡的书法,篆、隶、楷、行、草诸体皆擅,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大气、飘逸的气格,独具自家面貌。从他的作品来看,来源于传统,得益于传统,又不囿于传统,十分清醒地以自己的审美趋向为切入点,在历代先贤碑帖中取己所好,认真刻苦地临习琢磨,在借鉴的过程中,深入思考,为我所用。他认为,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古与今、新与旧、中与外、都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推陈出新的过程,其本质就是推新出新,即推往昔大师之新,而出今日及未来之新。 [1



文章标签: 艺术 韩天衡 中国 书法 书画 篆刻

猜你喜欢

书法
松翠千纪
竹报平安
荷花
韩天衡 竹鸟图轴
花卉图
无题
朱竹图卷
于右任 书法
大丽花
书法
对联2 最终修改版
幽林芳意
于右任 中堂
0.0890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