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双系罐,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高26.0厘米,口径19.5厘米,底径10.5厘米。罐撇口,圆唇,束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内收,平底。胎体较薄,表面打磨光亮。通体饰五道弦纹。据科学测试,龙山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400~前2000年。龙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龙山文化陶器以砂质黑陶和泥质黑灰陶数量最多,陶器的制法虽然还在使用手制,但快轮拉坯的使用已很普遍,因此器物形体较为规整,胎体明显变薄。黑陶与灰陶的烧造方法一样,均采用强还原气氛烧成。之所以会呈现黑色,是因为在烧成后期将窑停火封门,在窑顶孔上浇水,燃料中的碳素与蒸气结合渗入胎体即成黑色。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最为精致,其中有一种素面磨光的黑陶最具特色,其胎体薄而均匀,色泽黑亮,有的薄如蛋壳,故有“蛋壳黑陶”之美称。系即器耳,以双系形式为常见。其技法为采用双泥条平行排列的形式贴塑在瓷器表面,并在双系上刻划锦纹。龙山文化泛指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1992年撤县建市)龙山镇而得名。龙山文化可分为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龙山文化陶寺类型等几种类型。山东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延续,据碳14法测定其年代距今约4500—4000年。龙山文化陶器有黑陶、灰陶、红陶、黄褐陶和白陶等,造型有鼎、碗、罐、甗(yǎn,音掩)、鬶(guī,音轨)、盆等,制陶工艺水平比仰韶文化有很大提高。黑陶是该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尤以“蛋壳黑陶”最为精美,以致有人曾将该文化称为“黑陶文化”。龙山文化薄如蛋壳的黑陶,是陶匠们用快轮拉坯法制成的。龙山文化黑陶的呈色是在烧成后期用烟熏法进行渗炭的结果。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大多数情况下,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印身侧面无雕琢,平面施刻印款或无款。

文章标签: 龙山文化 黑陶 文化 胎体

猜你喜欢

大汶口文化白陶器盖(残)
半山类型彩陶大壶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大壶
大汶口文化黑陶镂孔高柄杯
马家窑文化彩陶漩涡纹双耳罐
大汶口文化灰陶杯(残缺)
大汶口文化黑陶圈足单把杯
磁山文化红陶小口瓶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黑陶高柄盖罐
大汶口文化灰陶单把杯(残缺)
大汶口文化灰陶单把杯(残缺)
大汶口文化灰陶觚形杯(残缺)
大汶口文化黑陶觚形单把杯
磁山文化红陶平底碗
双柄罐子_Double-Handled Jar 76256
磁山文化灰陶深腹双耳罐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大壶
新石器时代马厂类型彩陶四圈纹壶
0.11157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