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釉模印塑贴四系罐,隋,高17.7厘米,口径9.6厘米,底径9厘米。罐直口,圆唇,短颈,圆鼓腹,平底微外撇。肩部对称置四个双股泥条制成的系,四系之间塑贴团花纹样。其下饰凸起的弦纹。腹上部塑贴团花、草叶、团龙、兽面等间隔排列的四种纹样。其下饰一条凸起的弦纹,将罐身等分为两部分。灰白色胎,胎体厚重结实。器内满釉,器外施釉不到底,罐下部有泪痕状釉垂至器足。釉色淡青泛黄,积釉处呈青褐色。釉的玻璃质感较强,釉面有细小开片。此罐采用模印贴花技法装饰,即用模子先印好浮雕状的纹饰,再用胎浆水粘贴于未上釉的坯体上,然后施釉入窑烧成。纹饰具有很强的立体效果,犹如浅浮雕,这种装饰工艺在隋瓷中极为少见。从这件罐的胎釉特征看,应是安徽淮南窑的产品。瓷器釉色名。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呈现青绿色泽的釉,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至唐代日臻完美,被誉为“千峰翠色”。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明清之际,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苍翠欲滴,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以刻有花纹的印模在成型后半干的坯体上压印,使花纹印到坯体上,施釉烧成后,胎上的印纹在釉层的掩映下若隐若现,称“模印”。

亦称“堆塑”、“堆贴”。印出或塑出立体状的纹饰贴于器物坯体上的一种装饰技法。

中国传统纹饰之一。凡呈圆形的图案谓团花,常见的有团龙、团鹤、团螭、团花蝶等。

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大多数情况下,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由于施釉时釉浆稠厚,在浸蘸过程中,釉水下流而形成的现象。

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的原因有二:一是器物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后来人们掌握了开片的规律,开片即被利用作为一种釉面装饰。隋代白瓷上的开片尚属自然开裂,还未形成人为性的装饰。

陶瓷工艺传统装饰技法之一。亦称“贴花”或“印贴花”。其做法是用印模翻出纹样,贴于坯面后施釉烧成。汉晋陶瓷器上贴有铺首、人面、鸟兽等。唐代湖南长沙窑、河南巩县窑大量使用此法。前者为青釉褐斑贴印花卉、人物、禽兽、双鱼、园景、葡萄、龙鱼等,多贴在罐、壶等器上;后者贴花多与三彩釉相配,饰于罐、瓶、壶等器上的各种团花,愈增添了三彩器的富丽。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文章标签: 瓷器 纹饰 器物 施釉 技法 装饰 团花 青釉 釉面

猜你喜欢

花瓶
迷你凳子Miniature stool
一只骆驼的图
越窑青釉瓜棱执壶1
微型靴子Miniature pair of boots
牙黄釉镇墓兽
微型香炉Miniature censer
俑Tomb Figure
微型长方形有盖盒子Miniature oblong covered box
双体Amphora花瓶_Double-Bodied Amphora Vase 21745
牙黄釉骆驼
法院夫人的图Figure of a Court Lady
微型钢包Miniature ladle
扁平的罐子
牙黄釉镇墓兽
微型表Miniature table
隋/唐白瓷双龙耳壶
杯子_Cup 89874
0.10155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