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厂窑黄紫釉双系壶,宋,高17.1厘米,口径6厘米,足径7.1厘米。

壶直口,无颈,长圆腹,浅圈足,一侧置曲状流,相对称一侧为短柄,肩部饰双系。壶体外腹上部施黄釉,中间施紫釉,釉面饰浅黄色交叉状复线纹共四组,下腹部及足部露紫黑色胎体。

此器造型古拙质朴,交叉的复线色彩鲜艳,与紫色的胎体及釉面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格外醒目。

一种带釉的陶制品。釉以铅作助溶剂,以含铁、铜、钴、锰的矿物作着色剂,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宫殿、宗教庙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琉璃厂窑是唐、宋时期成都地区的著名瓷窑。因其窑址在四川成都华阳县城以南胜利乡一带,当地俗称琉璃厂,故又称琉璃厂窑。琉璃厂窑器物胎体比较粗糙,胎中含铁量较高,故胎色多呈紫红、褐或土黄色,为弥补原料的缺陷,于坯上敷以化妆土。系即器耳,以双系形式为常见。其技法为采用双泥条平行排列的形式贴塑在瓷器表面,并在双系上刻划锦纹。低温黄釉瓷器创烧于明洪武时的景德镇官窑,以后各朝多有烧造。以“黄”与“皇”谐音,故以黄色象征皇家的尊贵,黄色瓷器亦只限于御用。黄釉瓷器均采用两次烧成,即先高温烧成涩胎或素白瓷,然后施黄釉,再入窑经850-900℃烘烧而成。由于黄釉瓷器常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对于颜色娇嫩如鸡油者,人们又称之为“娇黄”或“鸡油黄”。统观历史上的黄釉瓷器,以明弘治朝之产品最受称道,被视为黄釉瓷器的典范。其釉面光洁,釉色浅淡娇嫩。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诸多弘治黄釉瓷器来看,其呈色几无差异,表明当时黄釉瓷器烧造技术之娴熟。

文章标签: 瓷器 琉璃厂

猜你喜欢

棍棒
蓝绿色透明玻璃长颈瓶(残)
宋蓝色圆珠形料珠
宋蓝料菊瓣形碟
琉璃厂窑弦纹加彩单耳缸
宋白料珠
琉璃厂窑黄绿彩划花双鱼纹洗
宋琉璃串珠
宋蓝琉璃头饰件
宋嵌蓝玻璃银杯
南宋玻璃碎片
在玻璃花瓶的Crabapple开花
宋乳白色鼓形料珠
宋白色瓜形料珠
琉璃厂窑黑釉凸龙盖罐
紫晶佛珠带
宋玻璃件
0.121678s